2008-12-16

單車上路 / The road in the air—
台大電影節特映

沒有辦法出門旅遊,所以只好來看看給人夢想的電影。單車上路導演李志薔擺明了要拍部「公路電影」。一方面單車的故事吸引我,另一方面最近受M影響對蘇花公路更加了解,自然也要去看看「蘇花公路」上的故事。

片子不長,短短不到九十分鐘。不過主角三人上路的理由,倒交代得很清楚。至於路上到底發生了什麼?要發生什麼?甚至三個人的互動反而都不重要。青春無敵的影片,一方面談了逃避,因為主角或多或少就是逃避:逃避被判決,所以只好流浪;逃避被流放,所以自己流放自己......,然而這樣的逃避,要如何結束,他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持續停留在這個所有人都是過客的蘇花路上。直到一位外國旅人Julia(張榕容飾)死亡,才解救了他們。另一方面,又談追尋夢想:這位外國旅人死亡前,說了他的夢想:25歲前看完半個地球,另外一半,等到50歲以後完成。結果連一半都沒達成就死了。可能令人哀傷,不過誰知道他死時又有沒有遺憾呢?談夢想這點,倒比練習曲有趣,誰說「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呢?人生也不是事事都圓滿,更明白講,生命中會有什麼片段是被浪費掉的呢?

導演在映後座談提到了英文片名The Road in the Air,蘇花公路對他而言是條特別的路,從海上往陸地看,就像一條蛇,在山海之間的雲霧中穿梭。而走在路上的旅人,就像奧狄賽一樣,不知道會被帶到哪裡。然而我卻認為,旁人或許不知道這些旅人在追尋什麼,不過旅程其實單純的緊,就像奧狄賽也直直的朝自己的王國走。命運的終點才是真正令人捉摸不到。同樣是Julia的角色,他在和眾人分開時,心中道到:一個人環遊世界,誰說是幸運的呢?有時有人作伴的旅程反而更叫人羨慕。 也或許說明了快樂的過程,才是真正的幸福。就旅遊而言,王徽之的盡興而返才是我心目中的最高境界。


心得的部份,就不再贅述了,電影巧妙人人各有不同的體會,DVD去年(2007)就上了,有興趣的可以去找來看,拍出來的據說和劇本差很多,也可以去官網讀讀劇本。談幾個技術面的部份,這也是我比較喜歡在電影映後座談問的,不然像在場的人談什麼如何投身電影業,如何從事導演工作等,這種有何好在映後來談呢?
  1. 片中兩段拉高的鏡頭,美不勝收。導演花了預算中的十分之一,一百萬,請了好萊塢三個人的團隊,兩天拍了五顆鏡頭,用了兩段。才把導演真正想拍的拍好--蘇花公路。
  2. 片頭逃離都市的片段,是導演用來交代上路,說故事的手法。三重車站的場景,被我看出來啦!主要選那的原因,就是大、好拍。
  3. 另外這部沒有順拍,男主角李國毅瘦了五公斤,導致出發上路反而變胖。很不連戲喔。
  4. 流放警察的西嶼坪,確實源於導演之前寫《流離島影》這本書的靈感。不過拍片時,已經與當時的狀況不同了,因為天候和預算的因素,所以選在基隆嶼解決啦!這個也被我看出來了。不過在西嶼坪的警察還穿制服,實在太不真實啦,哈!

2008-12-12

彰化大村鄉平和社區千人大焢窯

彰化大村的平和社區是單車遊農村中,有趣的一站。社區總幹事郭先生--土豆大哥,十年前是一位在南投單車設計公司上班的熱血份子。他說他以前會從平和騎車去南投上班,不過當時單車產業還沒開始熱絡,所以設計公司其實很辛苦,最後還是回鄉從事濕紙巾的生產,不過儘管如此,他說他還是有個單車夢,常常帶著兒子出去騎車,還想成立個單車工作室。說到熱血份子,到底有多熱血呢?他展示了一台騎了十萬公里的腳踏車給我看,果然是熱血。機車可以騎到十萬公里應該就進到下一輪了吧!
美利達車廠正好在大村鄉,所以我騎到大村時,去車廠稍事整理一下,弄到大約快五點才到平和村。這時候土豆大哥已經腳癢得受不了了,先出去練車了,請社區秘書邱大姐帶我參觀。平和村雖說沒有什麼名山大川來發展觀光,但背倚八卦山、村前又綠野平疇,在水保局管轄的農村中,總算是西部我拜訪中比較符合刻板印象中的農村。整個社區在許多小角落有些小巧思,成為一個很棒的住宅型社區。
平和社區在社區營造界中算是很積極的,到處都有結識的好朋友,每年農忙完社區都會舉辦焢窯大會,除了讓居民可以有些聯歡活動,外地的好朋友也可以一起同樂。前一陣子寄了張感謝明信片過去,又再寄了封電子郵件追蹤,本以為可能錯過今年的活動了,沒想到收到土豆大哥的回信,提供了今年的大焢窯資訊,詳情就在左上角的海報(請點圖示連結看大圖)。看起來是很不錯的活動,不知道有沒有人要一起組團下去玩玩?
另外土豆大哥的單車工作室成立了,真是築夢踏實呀!他也寄了照片過來分享,我也被放在牆壁上喔。給大家欣賞。

2008-12-08

艋舺閒晃

昨日午後從喜筵的會場出來,我決定搭公車慢慢晃到艋舺,和朋友逛逛這個身為老臺北卻很少來的「老臺北」。寫到這邊,才發現常常指責外縣市的同學都對他們家環境不熟,自己好像也是如此。在地人通常不觀光,這種小巷弄市場的環境,其實正是臺北基層文化的趣味所在。以我的年紀而言,正是臺北脫胎換骨的年代,中華商場、淡水線、萬年,還是老臺北車站,都還來不及留下記憶就轉型了,現在再不看看,說不定以後對原鄉的記憶,就會變得很淡薄。

公車從土城晃了約四十分鐘才到萬華行政中心,坐公車的感覺很好,好像很慢,實際上也花不了多少時間。我在經過板橋的時候意識模糊了一下,不過等過了江子翠,又清醒過來,看著車子開上華江橋,旁邊的小汽車一輛接著一輛超過去,正在怨嘆車速太慢,但是看到遠遠的淡水河,心情又好起來了,而且雖說沒有要戰縣市,但是進到台北市還是很開心。

我們約在華西街與廣州街的交叉口,從廟埕前走過去,正好看到他們走過來。稍稍進華西街逛一下,就把大家拉進龍山寺拜拜。龍山寺的廟埕,整修完畢後,整個地勢感覺高起不少。市區的廟埕聚集的人潮還有活動都非常的特別。本來像中正紀念堂的長條椅,居然被加上了一堆U型管分隔成一個一個的座位,想必這裡遊民一定是給市府造成不少困擾。來欣賞一首叫做廟埕的曲子吧!之前演出的時候,其實不太能感受到這種氣氛,總覺得廟埕好像是種鑼鼓喧天的陣頭排場。在都市裡的龍山寺廟埕,果然比較有這首曲子的感受了。
進到寺廟後,剛好遇到下午的誦經,正殿裡有穿著海青的人們跪著誦經,殿外有像我們這樣的香客,穿梭著參拜,除此之外,殿外也有或坐或跪的信徒,一起拿著經本念經。沒有用麥克風或揚聲器的誦經聲,卻有種集體信念的宏大,雖然不知道他們在頌哪部,但也有種默默的平和感。我繞到後殿讓朋友們拜了華佗仙師,我則感謝媽祖娘娘讓我上半年可以在海邊平安度過,再向關老爺說聲謝謝。這種多功能型的廟宇,讓參拜進香也別有一種趣味。

接著我們晃了西昌街,然後回廣州街再進華西街。我在街口買了下面那張明信片,不知道到時候會寄給誰(還有其他三張不同的臺北明信片,當作一個真正的觀光客)。最後再取道華西街、貴陽街、長沙街、漢中街,在西門坐車回家。
  • 圖片感謝長城商行出品明信片

2008-12-04

征服北極 / Beyond the Arctic—
台大電影節特映

原本沒有注意到這部片的,甚至連聽都沒聽過。老姊好像有提到什麼班夫影展,不過那時也沒有深究。直到看了這個部落格的文章,又意外發現台大電影節有特映,還請到了導演與被記錄者來座談,當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好好見識一下挑戰北極的名人與冒險去記錄他們的人。 我或許不是一個挑戰自己,或是冒險犯難的人,不過擁有這種只有極少數人才有的經驗,卻是非常吸引我的一件事。

電影的內容不再贅述,可以直接看預告片。或許親近大自然的人都知道在大自然中是一場與自己的重新對話。座談時,兩位被記錄者提到他們必須要讓團隊的情緒維持在一個臨界線上,或許可以靠著隊友的笑話來打氣,不過當隊友丟了冷笑話的球出來,還得靠著自己把對話的球接住。在這個團隊的旅程中,每個人心中可能各有想要達成的目標,或許這就是三個不同年級的人在片中激盪出的效果吧!相較於這種團隊的默契,我之前單打獨鬥的自助旅遊,格局倒顯得不夠開闊了。 至於是否是征服北極,還是征服自己,我想這都不重要。(因為片商在場說了,那是他們自以為比較有賣點的片名啦!)

這部紀錄片,有種公路電影的浪漫情懷,導演在會場小小抱怨了一下陳彥博開機的時機太晚,少抓了一些鏡頭。然而或許這就是旅人在旅程結束後,會選擇性的剩下美好的記憶,所以他們在開機時,不自主地篩選吧。從CP2到終點的這段份量變少,大概就可以猜想到越到後半段,越是艱難或苦悶。聽完了座談,我不再好奇到底旅程中發生過哪些低潮,或是到底有沒有過爭執,因為畢竟給人一個美麗的想像,也是電影個功能之一囉!

  • 相關資訊,請上官方網站瀏覽,12月12號正式上映。
  • 另外寫這篇部落格,其實是想炫耀我的簽名明信片的,分別給了導演、陳彥博和劉柏園簽了名,買預售票可得到全套明信片,北極被拍得非常清澈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