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7

意外合拍的旅伴,無價—再訪小琉球 /
Find Good Travel-mates in Liuqiu

與合拍的旅伴共遊名勝,無價!

小琉球雖為離島,說近不近,說遠不遠,不過沒想到一年內會由於一場烏龍造訪第二次。如果第一次是計畫旅遊中的探險散步,那麼這一次舊地重遊,就是用上次的經驗帶著新旅伴共譜一曲小快板。前一次的旅伴同學,大概在旅遊中得到一些啟發,人生進到下個階段,回來後就蒸發消失了。這次,挑戰了跟認識不到半年的朋友出遊,意外得到合拍的新旅伴,也算是烏龍外的一大收穫。

出發前找資訊時,在琉球鄉公所的網頁聽到了施文彬的《情定小琉球》,非常有小島風味,好聽好學好唱,是上次沒找到的寶。回來在辦公室唱了好多次,引作本篇主題曲,請欣賞:


兩位旅伴之一郵泰人「阿泰」是從小熊片烏龍事件後出現在噗浪上認識的,也是這次烏龍案的提案人。他以為他在牛年元宵節抽中的兩張高雄真愛碼頭到小琉球的船票,得在年底前用完,所以約我從高雄一起搭船去玩。結果因為兩人時間配合不來,得分頭前往。沒想到他前一日騎車到屏東玩,就從東港坐船過海了。等我晚上開始敲時間跟行程,才發現他根本就沒用那張船票,我得自己找船公司跟搭船的資訊。最後確認完的資訊*,是我也得從東港搭船過去,兩人都沒用到那份促成本次旅行的船票。

另外一位旅伴是十二月才到辦公室的電轟桑,人來瘋的個性超級好聊。為了借用隔天要給阿泰用的睡袋**,所以前一晚先到他家過夜,沒想到兩個瘋子聊天聊到三點,電瘋桑就被瘋子Dodd一起拖去小琉球了(儘管阿泰與電轟桑兩人互不認識)。

2009-12-25

高雄遊蹤—光影美麗島 /
Formosa Boulevard MRT Station

KRTC Formosa Boulevard

南下高雄前,在網路上找住處時,看地圖還不太確定到底看中的是在兩捷運站正中間還是比較靠近其中一站。問了房東結果得到一個非常高雄式的回答:「你把機車運下來就好了啦,我們樓下有很多位子可以停。」天知道我哪有什麼機車可以運下去!另外一個比較靠近辦公室的租屋目標,我則打算用公車通勤,問了一下站名來查公車路線,房東更說:「公車站?我哪知道這邊是什麼站呀!反正大概路口不遠就有一個站牌了。」

最後,我挑了前者,暫居在離高雄捷運 美麗島站步行不用三分鐘的房子。但四個月來我以公車和單車通勤居多,搭捷運的次數比去欣賞美麗島公共藝術的次數還少。捷運站都是當作地標跟朋友相約,還有偶爾逛完六合夜市,往地下鑽去逛逛、吹吹冷氣僅此而已。而就如同一般人鮮少紀錄自家旁的觀光景點一樣,我總覺得機會還多。直到歲末準備離開高雄前,又在上下班途中看到工人們駕著高空作業車,清洗著貝殼狀的出入口—「祈禱」,才想到該是時候帶著相機紀錄這個捷運站的光影幻化了。


2009-12-21

記我的玻璃沾水筆(玻璃筆) / My Glass Pen

  • 所有圖片都可以點了放大喔!
筆通常就是拿來「寫筆記」的,然而在文具玩家中,寫篇筆「記」或是記筆文應該也不足為奇。雖然我不是玩家,不過得到了一個新鮮的東西,也想來寫篇筆「記」。中文網路上可以找到的玻璃沾水筆介紹,數量不多,應以這篇最為熱門。他寫得詳實,但也不損我為我的玻璃沾水筆再寫一篇的興致。

十一月初,參加了一團國內旅遊,到彰化鹿港彰化濱海工業區(彰濱工業區)參觀了台明將公司臺灣玻璃館。這間博物館是以比較工業的方式作展示,藝術的成份比較少。然而因為行前完全不瞭解到底參觀的內容有什麼,所以沒有任何預期下,逛起來倒也有趣味。這種產業型博物館或是觀光工廠在展示結束後,自然會接著一個賣場,在其他人紛紛買了些玻璃茶几、穿衣鏡等生活用品時,我早打好主意要買玻璃筆了。

2009-12-15

福壽山賞楓外拍團跟班之旅 / Promenade in Fushoushan


福壽山兜風之旅
In Fushoushan

R君透過噗浪邀我同遊福壽山。我對福壽山在哪,本是毫無概念,賞何玩啥亦是無所知悉,但R君與M君共同(?)經營的享樂生活部落格中,總是出現一些美不勝收的相片與遊記,所選的目的地想必也是如此,故我毫不遲疑就欣然答應赴約。然而這個邀約有個但書,就是要我忍受攝影團拍個不停的步調。但由於我也沒見識過所謂的外拍團,想像中要不是衝很快拍很長,就是拍很深停很久,所以到底這團的步調是什麼樣子,也還是得親自跟過才知。此外跟著攝影師們看世界,瞭解如何把實景處理成一張張美麗的相片,想必也能有些收穫。

本次出遊的攝影師有R君M君Pan、M君的同事「巧比」,以及似乎和我一樣讓R君從網路上邀來的阿魯米。Pan的好伴侶「不辣的」偶爾兼用Pan的相機,看來則是同我一樣散步性質居多。行程沒有事先排定,隨性的安排全看攝影師們的興致,這邊事後紀錄一下兩日的簡單行程:第一日中午至羅東吃吃喝喝,下午三點回宜蘭租車,開上臺七線轉七甲進台中縣和平鄉平等村泰雅族環山部落。隔日再驅車上臺八線過梨山進福壽山農場,最後回梨山吃個午餐就打道回府。所以結論是這是個拍很深,步調較慢的攝影團!

2009-11-11

高雄遊蹤—山水舊城 / Zuoying Lotus Lake

當臺北101獨占臺北城的地標代言權時(雖然要列臺北地標也還能舉出十幾個,但都難敵101的高度與氣勢),高雄則呈現了一種百花齊放的樣貌,除了有東帝士八五摩天大樓、市區的城市光廊、愛河沿線等現代化的都市地標,更少不了左營的蓮池潭。水潭的平靜與河川的流動,賦予城市不同的氣息,而蓮池潭週邊的廟宇與人文景觀,讓高雄多了不少草根氣息的臺式風味。作為高雄市最早開發的區域,左營濃厚的地方風情,確實值得好好紀錄。


在蓮池潭之中,又以「龍虎塔」最為出名,甚至還紅到日本,成為臺灣觀光旅遊在日本的號招。衝著它的名氣,我分別在白天與晚上去了兩次,領略蓮池潭的日景與夜色。一次是國慶假期帶著來訪的朋友環潭一一參拜廟宇,另一次則是在去海軍基地懇親後,趕集萬年季的熱鬧氛圍。我也從原本只知道「龍虎塔」的點,到對左營有了線與面的新認識。

高雄遊蹤—前鎮漁港 / Cianjhen Fishing Port

  • 本文投稿農委會漁業署「正港尚水,魅力漁港」漁港部落客徵文,獲得首獎。
高雄港作為全台灣第一大港,雖說以商船與貨櫃船郵輪為主要產值來源,但在漁業上自然也沒缺席。在高雄工作的這段日子,剛好遇上農委會漁業署舉辦「正港尚水」魅力漁港活動。想到以前在漁港看了半年的海,又參加過拜訪農村的活動,這次的漁港探尋自然是不能錯過。平常上下班看看海,只是單純的欣賞自然風光,到港口則是見識人與海最密切的互動。

從高雄市區沿著主要幹線往南前進,快到過港隧道就可看到漁港路了。這一帶的路名直直橫橫全是漁港X路,想要錯過漁港也不容易。我先找到了高雄區漁會蒐集漁港護照的章,才到港區晃晃。造訪過臺灣幾個大港(南方澳、基隆、東港),高雄漁會大樓在樣式上雖不見氣派,但是方正厚實的規模,隱隱透露出高雄區漁業的實力。在漁會旁邊還有高雄市政府海洋局以及高雄市漁業文化館,可惜時間有限,就沒有進去參觀。

2009-11-01

高雄遊蹤—世界的驕傲,世運主場館 /
World Game Stadium, Kaohsiung

World Game Stadium, Kaohsiung
一個城市如果只是一群人集居在一起,或許不會有什麼群體感。而興建一些公共建設、舉辦慶典、大型活動,可能就是製造共同回憶的最佳方法。幾年前曾經在電視上看過高雄舊火車站的大挪移活動,藉著捷運開工高雄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而捷運通車後只沈潛了一小段時間,又有了2009年第八屆世界運動會

九月才到高雄的我,既沒趕上這場盛會,也錯過了臺北舉辦的聽障奧運,無法體會親臨賽事現場的感動。而高雄世運留下來的影響,讓我聽了不同的同事講看比賽的經歷,還有人展示手機裡尚未轉存的影片,更有人跟我分享認識哪位選手或是他們曾經出沒在哪。可以想見高雄人的驕傲,應該在世運會開幕典禮時達到最高點,然後接著進入一個充滿自信的「後世運時代」。

2009-10-31

我也有在美術館展覽過 /
I'm in the Fine Art Museum


不知名的展覽策展單位 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亞洲論壇其中一位參展策展人徐文瑞的的點子,我的作品也到過美術館展覽了。

整個展覽的名稱叫做《這是誰的展覽》(Whose Exhibition Is This?)而徐先生的作品叫做〈偷拍美術館〉(The Museum in My Camera)。徵件的副題下作「偷拍是門藝術」。當時從電子佈告欄PTT博物館版連去看到活動網頁部落格的時候,總覺得像是一個玩笑網頁,等到九月底展覽已經開始了,他們還是持續徵件,而且連到北美館的網頁確認再三,才覺得好像真有其事。既然有這麼有趣的活動,手邊剛好有四月份參觀龐畢度展時偷拍的照片,所以我也就寄去參加了。

2009-10-11

北高雙城記—從看歷史故事開始 /
Kaohsiung Museum of History


高雄歷史博物館觀展相簿

國慶假期的第二天早上和來高雄遊玩的同學分道遊覽,他們去我2007年參觀過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我則去參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目的是已經看了一個月戶外廣告的2009世運城市—船承高雄特展

要認識一個都市,除了當下的時空切片外,在時間軸上往未來看夢想,或往過去看足跡都是快速且有趣的方法。高雄用了兩棟同為帝冠式的建築來辦這兩件事,一棟是前火車站(高雄驛)化身的願景館,另一棟就是此次拜訪的前市府大樓(高雄市役所)轉變成的市立歷史博物館。

2009-10-09

林昭亮與《巴洛克獨奏家樂團》音樂會 /
Cho-Liang Lin VS. Baroque Camerata


頭一個月的高雄生活,大多都在跟工作磨合,好在學校藝文中心有辦藝術季的活動,就近就可欣賞精緻的表演。之前晃到了學生活動中心的大禮堂,已經看到一間頗有規模演藝廳,據說體育館對面的逸仙館更是不同凡響。所以趁著藝術季的開場,就去聽場音樂會,順便見識大會堂。由於是藝術季開場,所以與其說是校園音樂會,倒像是一場校園社交宴。校長、一級主管以及諸多教職員工都到場了,讓我有種好似到了西南聯大還是什麼抗戰話劇會的錯覺。以大學校園內的課後活動,可以見到這麼多盛裝的銀髮學者與行政人員出席,可見校園向心力之強。

林昭亮先生在樂壇已經是赫赫有名了,所以想必這場音樂會可以有相當的品質保證。在到高雄前,我也曾瀏覽各校藝文活動而知道巴洛克獨奏家樂團。這個樂團是以校內音樂系老師為骨幹而成的小型室內樂集,是駐校藝術團體。沒想到翻開節目冊的介紹,才發現原來很多都是曾在臺北就聽過得大樂團名師呢。不過另一方面,也有幾位高中音樂班的青年團員,遠自台南到高雄練團,真是從小就體會音樂家的巡迴演奏生活哩。

2009-09-30

北高雙城記—到南方打工渡假/
Working Holiday in Kaohsiung

逃離這個讓我成長卻又讓我感到壓抑的都市吧!
到同樣到掛著這面旗子的南國「打工旅遊」
洋人們在描述工作類型中,有種敘述方式叫作part time here and part time there。又有些人在工作了一段時間,選擇到國外去「打工渡假」(Working Holiday)。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某些原因我把自己卡住了,而就算沒有卡住,面對接下來的岔路口也是充滿徬徨。為了跳出這個困境,我帶著未竟之業,答應了高雄同學的工作邀約,來到西子灣畔的大學圖書館做短工。當人們嚮往到首善之都掙個頭角崢嶸時,離開也許是另一種選擇。而我既然受縛無法遠遊,那就在國內來個「打工旅遊」吧!

在面試這份工作時,我分析了自己的一些長處:有還算敏銳的觀察力,常能發現一些特點與小細節;以及良好的適應力,可以很快地融入在地的生活。因此,我希望藉著觀察力找到高雄的特色,而不被過去的其他都市經驗侷限,免於比較東、比較西的。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很快融入,過得如同在地人,但又不要融入太快,以至於生活過於自然而趨於平凡,變得無味。這也是我急於在搬來之初展開這個系列的紀錄。希望可以寫些東西記下我所發現的高雄,讓大家和我一起認識高雄,高雄在地人跟我一起樂活高雄,出外的高雄人跟我回味高雄。

2009-08-27

有信呀!來拿信啊!You've got mail, folks!

莫洛克風災的故事,前兩周陸陸續續被披露出來,從公車司機回頭救人捨身、忠狗護主抗水,到國軍義務役弟兄緩退救災,或是邦交國部落的情義相挺。這週,小故事的熱度逐漸消退,每個人看到不同的故事自是感受不同,救災的驚心動魄自是不在話下,但常在寄信的我,對下面這則新聞特有感觸,剪起來放到今天才寫下這篇。小故事不免讓人低回在三。

2009-08-12

風災水災莫冷漠,持續馳援南臺灣 /
Keep Helping Victims of Morakot

儘管這個部落格人氣不高,或是這篇發表的時間已離災害發生時已久,難以激起什麼能量,但水災救助不光是什麼黃金72小時,持續地號招大家馳援,也是很重要的。自己的付出雖然不多,看著電視不斷播送的救難新聞,單是眼眶濕濕也沒什麼意義,自己寫篇短文記錄一下臺北PTT網友們投入颱風賑災的工作,也算是身為網民可以做的事,沒有要為網友掃除什麼「宅」意,只想說鄉民也是批熱血的學生族群。(右圖點連結進鄉民救災網)

從8日水災開始,9日半夜三點,PTT迅速開設了Emergency板,讓救災消息從八卦板(Gossiping)轉移出來。各式各樣與災情有關的情報,正式集結起來,PTT鄉民們除了蒐集資訊外,還發起了募物資、招人力、開團購,甚至還有人開義唱募款等各式各樣的活動。10日、11日晚上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前都有物資集結,手邊可以捐的東西不多,想想還是之後捐錢好了。昨(11)日晚上七點路過現場看了一下,這種近似快閃出來的活動,真想不到這樣有組織,且讓我看圖說話。

2009-07-03

暗夜花香

有幾種花,在深夜裡綻放後,又會快速凋零。以前家中會煮乾曇花湯(港人稱霸王花),但從未看過鮮曇花開和經歷所謂曇花一現的過程。穗花棋盤腳 (Barringtonia Racemosa)是另外一種夜間開花的花。在校園導覽時,通常都是帶到傅園中再加以解說,不過真正數量比較多的地方,是在學生活動中心的後面。以往作為正常上下學的大學生,要見到花開的過程並不容易。這種墾丁肉粽、蘭嶼魔鬼樹,為夏日校園帶來陣陣清香,總是該找個時間去欣賞一下。
穗花棋盤腳會開始寫部落格其中有個目的就是加強自己的感受力。前天傍晚經過時,就看到樹上枝條顆顆花苞蠢蠢欲動。校園內的花季,從杜鵑、山茶、流蘇、鳳凰花、阿勃勒、梔子,大概就到棋盤腳暫告一段落。看前面這些花,都是視覺上的享受,獨獨棋盤腳花,從傍晚開始吐露芬芳,到我拍照的時分,已經把深夜潮溼的空氣染上了特殊的香味。綿密的花蕊,有流蘇的柔美,連串的花序,又有阿勃勒的熱烈,另外低低樹身,讓我輕易就拍到它們的樣貌。只是小相機在暗夜裡,只能拼了老命大閃閃光燈了。
這一串串的棋盤腳花,每朵有著上百支的雄蕊。遠看像是剛硬的鬃刷,近看又都精緻的像是小煙火一樣彈射出來。一綹綹串在一起,就像是台北101的跨年煙火。
璀璨的煙火大概能夠帶來跨年時半小時的高潮,棋盤腳的穗花也僅僅強一點點。第二天早上九點再去看,全部都已經回歸故土,等著滋養之後結出來的棋盤腳肉粽果實了。下午還下了場雨,雨停後再看一次,這些開花的枝條,全都已經光禿禿了。地上的落花也都被水沖到樹根處,原來這邊真的是積水不淺呀,難怪棋盤腳在這邊暢快的噴射煙火。
穗花棋盤腳完整相簿

2009-05-31

拜訪市(室)內「世外桃源」:北美館龐畢度中心收藏展/
Visiter à Arcadie: Collections du Centre Pompidou à Taipei

「龐畢度」聽起來還真像個法國品牌,不過其實它是個法國總統的姓。二戰後的法國總統,幾乎都在巴黎留下了經典的記號,喬治‧龐畢度也不例外。這個國家文化與藝術中心,因為龐畢度在建設期間去世,而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在巴黎,龐畢度中心代表著現代與前衛,和兩公里內的古典藝術代表羅浮宮分庭抗禮。原本對現代藝術並沒有很大的興趣,不過一月去看了安迪‧沃荷,又有機會拿到折扣票,更有噗浪的網友相約端午假期一起去,所以就去欣賞了一些在巴黎原價8€~12€的畫作。

這是場來不及做功課,也懶得做功課的約會,現代藝術對我而言,做再多功課都是作者自說自話。與其了解作者的囈語,不如直接去領略這些囈語的旋律。

在藝術的光譜上,我覺得台北落在比較傳統的這一段,不論是創作或是市場皆是如此。或者又該怪(歸功)北美館比較沒有大力行銷,端午假期也沒有長長的隊伍等進場。撕了票一進場就看到這次少數的裝置藝術綿羊群,然後轉個彎,才是其他畫作。我對聆聽這些藝術的旋律上,相較於對老派藝術來說隨便很多。所謂美感、結構、平衡,都不是我欣賞的重點。純看線條、色塊、或是一些超越現實的創意,本身就有不少樂趣。

整個展覽的主題和説明不多,抓著Arcadie世外桃源的調性來走,可以一氣呵成的欣賞。在第一大區塊大部分的作品比較清淡,轉往第二區塊處,有個大房間用樹葉磚砌出一個像都市之肺的房間。在呼吸的進出口處,是這張24號風景(Paysage n°24)。24號風景(Paysage n°24)這張尺度大、色彩鮮豔、線條柔和,甚得我心。其他像是鄉村一日(La Partie de Campagne)、休閒-向路易‧維達致意(Les Loisirs-Hommage à Louis David)也是遠遠就吸引我靠過去的作品。這兩幅的休閒主題,或許正是臺灣人欠缺的-休閒與調劑。早在畫家的年代,人們就已經在重新追尋世外桃源,要重回阿卡迪亞(Arcadie)。但過了這麼幾十年,中產階級或市工人階級,依舊是沒有生活品質的工作,或許也是看畫時的一些省思。

以龐畢度的名氣,帶來的畫作自有其品質保證,不過大部分比較吸引人的畫,在靠過去看標示後,就會發現真是比較有名的大師作品。不知不覺中,看了馬諦斯、畢卡索、米羅、夏卡爾、康丁斯基等。之前廣告比較兇的米羅,則是有他獨特的風格,藍色二號(Bleu II)、夜裡的人與鳥(Personnages et oiseaux dans la nuit)一看就認出來了。

在世外桃源的主題中,這場現代藝術沒有看得懂不懂的問題,輕鬆自在的感覺,端午假期就這樣簡單地過完一個半天。

  • 北美館全館禁止攝影,這兩張是在展廳找了半天沒看到標示,才先按的,馬上就被制止。離館時才在大門口的玻璃門上看到標示。
  • 本展紀念品與安迪沃赫展覽為同一家公司出品,照例帶回兩張30元明信片。
  • 本展展期至7月12日,一般票新臺幣250元整。位於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9-05-28

為了「僕人」遊基隆 / Day Trip in Keelung for the 'Servant' Doulos

德國「大家的好書慈善會」(Gute Bücher für Alle, GBA)的「忠僕號」(MV Doulos)海上書船,正好泊在基隆港,剛好有人提到想去看看,興頭一來,就跟著一起去了。如果說僕人是服侍主人的,那麼為了僕人而行,真可謂主子都失了身分啦!不過其實這個僕人,本來就不是服侍我們的,他是知識的僕人,我們則是為了書本和知識,5月25日(一)進行北臺灣的港口--基隆一日遊。

直接先來一日遊的重點--忠僕號。週日與週一的開放時間比較晚,而且很不幸的星期一並沒有導覽,所以我本來打算大看郵輪的心願,就沒無法滿足了。連拍張全景照,也因為天候不佳沒什麼看頭。由於我們很早就到基隆,所以兩點準時在東四碼頭由左舷登臨甲板,前面剛好遇到八斗國中的校外教學,排了長長的隊伍。(東五碼頭是海軍碼頭,東三碼頭停了大連海事大學的6000噸實習船育鯤輪。)

少了船艇的參觀,海上書展跟陸上書展就沒什麼差異了,就像一樓書攤和五樓書攤般。而且由於是國際巡迴書船,所以主要是外文書,類別也不多,多是宗教、健康、兒童、語言、家居嗜好這類型的書。其他像是航行探險、水上活動、旅遊,世界地理等等,這些感覺和船上生活比較相關的書倒比較少。甲板上搭起的棚架,把展區弄得幽幽暗暗,有種舊書肆的感覺。我請同行的學妹當模特兒,往北面拍了張稍有「海上小書房」調調的照片,背景就是中華民國海軍的艦艇,更遠處是基隆外港西側的貨櫃起重機。小書展一下就看完了,船上的志工們也都各司其職,沒有什麼機會和他們聊天。所以就在船舷吹風與欣賞基隆港的風光,遠眺西方的Keelung字樣、客運大樓、海關大樓以及海巡的900噸巡防艦數艘。基隆港雖不比高雄港的一望無際,市區也是山巒層疊,不過也可以想像大船進港時的岸邊的熱絡。

最後在《美國十大經典鐵道旅遊》和《教自己彈吉他》中,選擇了给自己成為吉他高手的夢想。很多書看了像作場夢,看完就夢醒;有些則是先許你一個夢想,看完後可以圓一個夢。期待自己看完這本書後,可以彈彈唱唱。船上的書以基數標價,然後到世界各地再轉換各基數的價格,非常方便。新台幣跟忠僕基數是80:100。我選擇的吉他書是800單位,再加上3張20元的明信片,讓今天的基隆行小有收穫。

儘管不是第一次來基隆了,但是像這次自己用走的,自己去觀察去紀錄,倒是第一次。臺灣很多地方都不是沒去過,不過要再重新慢慢補上自己的體會,把小時候家族旅遊那些「這邊我有來過耶!」卻毫無感受的記憶補上。在開始明信片交換後,我買了郵局三大套的台閩地區風景明信片,算是用來了解各地的景點還有收集風景戳,基隆市有三片,分別是中正公園、港區的光華塔、還有海門天險二沙灣礟臺。早上11點到基隆,先吃午餐,再去郵局蓋戳,然後開始觀光行程(如右上方軌跡)。都市旅遊,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大啖美食和景點拍照,所以我吃了鼎邊銼還拍了這個五層樓的大觀音。然後看了港區裡一堆船艦,也就心滿意足了。
到基隆跟到淡水的時間差不了多少,港市裡的人聲鼎沸很自然,又沒有那種被到處複製的老街風韻,乾脆的海口個性,很值得多來走走。
  • 忠僕號是目前世界上最老的載客郵輪,不過2010年可能會面臨無法符合新的海事規範,而被迫退休。
  • 這次於2009年5/15~18日泊靠基隆並開放參觀。於6月3日航向下個目的地,香港。
  • 參觀清潔費10元。來回基隆火車票刷悠遊卡78元。

2009-05-14

人生的航程 / Life Voyage

更多有關 航向看不見的島嶼 的事情

「如果人生是航程,
離岸與靠岸的過程就如同人的出生與死亡。」

如果Justin遺留他的心在愛琴海,那麼我也有一部份的心留在澎湖,更勝者是我扎扎實實的在澎湖住了半年。星期三近中午,路過校園中澎友週的攤位。和這些菊島來的同學聊聊天,買份仙人掌冰,稍稍緩解了我想念小島的鬱悶。離開時還順便帶了這本《航向看不見的島嶼:獨木舟澎湖百島航行手記》(書籍資訊請點圖)。

看東西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角度,或是帶有一些成見。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就是心中已有峰或嶺的樣貌,而加以比對實物與印象而得的結論嗎?島嶼看不看得見,其實也端看立足點在哪,我的澎湖經驗中,馬公對我來說才是看不到的島。不過對多數人而言,馬公還是澎湖之旅的基地囉!那些未拜訪過的小島上面有著什麼樣的事物?用什麼角度來看小島比較原味呢?讀歷史、教歷史的作者,划著獨木舟,用最平實的姿態,接觸澎湖大大小小的島嶼,再用他說故事的筆,寫下在海洋中發現的新鮮事。這一系列的航行,在海峽中探索著澎湖百島,也在探索人生中那些看不見的種種。
From Penghu Selection

澎湖的環境,自然是最吸引我的點。各個貼在小島底端拍到的玄武岩柱,或是遠遠的在小舟上拍到帶有船艏的島嶼遠景,分別展現了玄武岩的特色--整排雄偉的石柱,連綴而成的平緩方山島嶼。或是那些小艇停在沙灘上,紮營在木棧板上,漂浮在潮池中,各式各樣的活動,滿足了人們對小島悠閒的想像。

然而在澎湖島嶼之外,划獨木舟也是這本書的重點。人生早已被各式各樣不同東西的比擬過,如夢如煙;像登山、賽跑;或是演場戲、唱首歌,總之就是一個過程。而航行的過程,或許沒有高高低低的起落,但是離岸與靠岸,就是這個過程的開始與結束。海面波浪時而澎湃,時而平靜,在表面浪潮之下,還有要靠經驗與判讀海圖才能得知的海流、潮汐。大海雖然無路,但航行終究有個方向,無謂的划船和只是活著而不懂生活一樣。至於書中這樣的比喻貼不貼切,大概要真正去體驗一次島嶼航行,才能感受吧!

這本不能拿來當旅遊書的澎湖遊記,讓我對澎湖又起了一份嚮往之情。花了一個下午看完後不禁找了張老師的電子郵件地址,寫了個短信過去抒發一下感受。也另外發現了這些作品有不少是張老師網頁上改編的。每個人看澎湖的角度都不一樣,不過愛澎湖的情感都一樣真摯。
  • 作者的電視閱讀節目訪談:(一)(二)(三)(四),原本以為愛運動的老師會是健談的人,結果並不如此。

2009-05-09

民族樂的交融 / Fusion of Ethnological Music

聽聽音樂會除了可以練練自己的耳朵,也是讓自己全神貫注在音樂上的好方法。平時很難空出數小時,全神貫注在沒有畫面的唱片上。沒想到一點點小錯誤,讓我連續兩週末聽了臺北市立國樂團的音樂會。四月底售票系統寄來的宣傳電子郵件,有我喜愛的演奏家和少有的北印度音樂,所以就買了五月9日的票。一直只記得是週六,結果在2日取票後,就搞錯日期衝去,等撕了票,門僮才發現撕錯,好在獲得剛好在大廳的團長贈票一張,聽了一場計畫之外的擦弦音樂會。而9日才真正聽了計畫中的曲目。

這兩場音樂會剛好在傳統藝術季系列中,但和「傳統」的傳統藝術季不太一樣。過去的節目安排主要安排各國樂團一展長才,在同中取異,可以聽到南北不同的風格和編配。而北市國有了新的領導班底後,轉而變成各種民族音樂和新曲目的開發。雖然說是一種新開展,但卻苦煞了我這種反應比較慢的傳統曲目愛好者。第一場和二胡搭配的是新疆的擦弦樂器艾捷克,第二場和琵琶搭配的則是北印度的薩羅德琴(Sarod)。怎麼說這樣的音樂會折煞人呢?聽民族音樂有一部分就是那些音樂語彙是熟悉的,可以和自己文化的部分產生共鳴,所以這種組合反而讓整場音樂會半冷半熱。不過另一方面,也算是強迫聽眾擴展視野吧!

好在這兩場音樂會各有一些特點,彌補了這種半冷半熱的情形。新疆音樂很早就進入國樂合奏的曲目,加上木卡姆是非常完整的套曲,所以聽起來還不算陌生。而印度音樂這場,有好多印度人來捧場,所以儘管我是外行,但總還有內行人來看門道。對於不熟悉的樂種,就只有來些新鮮感的觀察囉。艾捷克的音色很像小提琴,卻是放在大腿上拉奏,而且過弦是用轉琴的方式,和其他擦弦樂器移弓的方式不太一樣,在國樂團比較糊的音色中,協奏效果非常好。但是彈薩羅德琴的Amjad Ali Khan維持了非常典型的民間藝人形式,沒有定譜的即興演出,要融進制式化的大型樂團就比較難,反而讓樂團的音樂稍微顯得多餘了。

回到比較熟悉的曲目吧。先談談第二場張強的草原小姐妹。國樂版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一直都有個問題,用笙來代替的法國號的開頭,從來沒有聽過第四個音可以順利吹出來過,總是以分岔的方式摔出場來,連我身旁的那些印度人,也聽得噗嗤出來。這種情形,當然真是預告小姐妹悲慘的命運了。張強當天不知是觸弦還是琴的問題,音色共鳴過大,讓琵琶本來脆亮的聲音,變得有種汪汪汪的感覺。另外速度飛快,樂團整個被甩在後面。在出發前,我特別把他十多年前,和中央交響樂團的錄音找出來聽:

錄音的長度達到20分鐘多,在對照原作者劉德海的錄音,大約十八分鐘出頭。音樂會中我特別看了一下時間,這次居然十七分鐘左右就彈完了,實在是太快了。獨奏家的技巧是不在話下,但是把整個樂團拋下去,就像是小姐妹衝進大風雪裡,而樂團就像可憐的羊群在後頭追趕,這就不知道該說指揮帶團的功力不足,還是指揮跟獨奏者的溝通不良了。不過除了速度問題,張強輕鬆的彈過第一段,到第三段起踮著腳把琴斜斜著瑤指,再接著食指點頭的彈琴姿勢,實在是豪放的令人激賞。一掃他跟張佳韻一起出場時,讓我有種男指揮(很帥氣),女獨奏(很秀氣)的錯覺。趕著彈完下班的小缺失,就不再計較了。

再來今年是《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五十週年,所以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傳統藝術季更是把各種梁祝的表演都拿來陪襯。第一場馬向華以二胡來演奏小提琴的部分,怎麼聽都不太對,為了避開音域的限制,讓二胡可以順利演奏,轉調轉個不停,聽來有種氣要呼不下去,大喘氣的感覺,又有種梁山伯與祝英台嗑藥的感覺,引子完就轉調,草橋結拜再轉、之後一直轉,原本調性的感覺全部都像嗑了藥、變了調。胡琴版的梁祝,有高胡、雙二胡、高二胡,都表現得比較好,這次我第一次聽單二胡的,甚至比二胡加小提琴還要難過(二胡顯得多餘),實在不是個好的改編版本。總之,我對第一場音樂會實在沒有什麼好印象,可能是本來就對擦弦沒什麼好感吧!

最後回到張強的梁祝,我在買票的時候,沒有注意到有這首曲目,不過梁祝對大家都不陌生。這次琵琶版就比較正常了,何樹鳳和上海民族的錄音是25分鐘,潘娥青和中國電影的是27分鐘。這場彈25分鐘,也是比較快一點的版本。不過也就是戲曲音樂緊拉慢唱又唱快了點。起承轉合的段落銜接的都還好,也沒有轉調喘不過氣的問題,和樂團對話的部分(特別是大提琴),比較有互動,從張強視譜獨奏的狀況看來,應該是比較兢兢業業的彈吧!

安可曲我向來不覺得是音樂會的一部份,情緒總是不太連續,這次也一樣,蝴蝶翩翩飛走後,接了個比較冷門的曲目,然後再來一首大合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慶祝母親節,讓觀眾心滿意足的停留在大合唱回家。一開頭的北印度音樂,已經拋到腦後啦!不過市國最後安排了簽名會,讓獨奏家和指揮接受觀眾的支持,我也排了隊,做了一下小小追星族,可惜的是音樂家都很保守,沒有辦法和他們說說話或互動。以音樂來說,還很有加強的空間,但是音樂會的娛樂性,堪稱可圈可點了。

2009-04-20

臺北交換明信片網友聚會 /
Postcrossing Meeting, Taipei, Taiwan, 2009

交換明信片自去年(2008)九月,被網友大量轉貼,使得這個活動一下子熱絡了起來。至今臺灣網友已成為第六大會員國家,寄出近五萬張明信片到世界各地。我也在十月初成為其中的一份子,還因此興起把自己本來的明信片整理起來的念頭,成立了明信片部落格。然而由於英語網站的論壇討論區使用與臺灣網友的習慣不同,所以並沒有一個很熱絡的討論社群形成。直到今年三月,台灣第一名的會員,一一的向各個會員發送個人訊息,才把大家吸引到論壇去看看到底會有什麼活動。

經過近一個月慢慢的討論,12名會員終於在四月18日正午,在臺北車站聚首。與會者包含北中南的人士,包含基隆、彰化、屏東,跨越了整個臺灣達400多公里,實在是令人感到興奮。大家到二樓美食廣場吃吃喝喝,還沒全部結束,就已經有人自然而然地把明信片拿出來分享。話題也自動展開,包含大家蒐集明信片的經驗、旅遊中的明信片、如何逼迫朋友在旅遊中寄明信片,還有拿出同一套明信片來比較等等。

最重要的,這次有另一位會員為大家找了美國的設計師製作了聚會紀念明信片,可惜因故無法參加,不能詢問其設計過程。大家紛紛努力的寫明信片,興味盎然。最後在大廳的車站郵局,購買油桐花郵資票,投遞明信片,結束了這場充滿意義的網友聚會。

Postcrossing had started to be popular in Taiwan since last September. The web forum, however, was not a common disgussion place for Taiwanese internet users, so people here did not get to know each other as a club or a group. However, a diligent Dutch mother, who sent the most postcards from Taiwan, sent out a proposal through personal message one by one in March, 2009, and made people going to the forum to see what would happen.

12:00 noon, 18 April, 12 postcrossers met in Taipei Main Station without any detail plan but their favorite postcards. Although most people came from Taipei, there were a man from the northernmost city,Keelung, and a woman from the southernmost county,Pingtung, crossing over 400 km.

They went the food court to have lunch, but that was not important at all. Not untill everyone finished their lunch, someone already took out his/her postcards. Everything happened so naturally. They chatted about the experience of postcrossing, the interactivities with other postcrosser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place to collect postcards, and so 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writing postcards. A souvenir postcard was designed by a American designer who was asked by a Taipei postcrosser not showing up, to commemorate the first meeting in Taiwan.

Everyone wrote the postcards so hard and were very happy. At the end, they went to the post office to mail them out. Wait and see, maybe you will get one of the meeting postcards.

2009-04-11

青春漂流記3—阿猴旅遊文學館

這天才是這次下屏東的重點和原因,屏東旅遊文學館的單車遊俠系列活動。枋寮高中退休人事主任賴長信踩踏單車遊遍各國,辦了場作品展,我受邀去分享我的農村單車旅,才會順道有這個青春漂流記。

旅遊文學館找我去「演講」,真是令我誠惶誠恐。題目自訂有種會不知所云的恐懼,況且我何德何能讓人家在我身上花兩個小時呢?況且承辦人聯絡時,偶爾用到了老師稱呼我,讓人更是壓力沉重。小時候偶爾會覺得老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的講課,有股帥勁,但輪到自己上台時,又有點擔心。在這個師道不彰的時代,我一不傳道、二不授業,也沒有為人解惑,還是少用老師來稱呼我為佳。最後我定了個「單車慢遊」的題目,來分享我的農村之行。另外也藉機好好整理,這五十天內,我到底有什麼收穫。也在上個月跑去聽了文學地景與閱讀的演講,學習一下到底作家是怎麼演講,還有該怎麼分析自己的旅遊。

首先當然是把旅途中的一些感受重點告訴大家,我的旅遊好像有一些興趣,但是到底重點在哪裡,我也說不太上來。劉克襄在上面提到的演講中,有說過文學寫作需要一個主題,自然就是他的主題,所以他需要進到野外。那麼我呢?最後整理出來這幾點:語言、建築、鐵道、產業、景觀。在旅遊之前,以故事和文學來做準備,以加強感受的強度,但也留有許多彈性來保留旅遊的驚喜。

再來是單車農村旅中的所見所聞與想法:
  1. 騎腳踏車旅遊是件浪漫的事,就像唐‧吉訶德的冒險,充滿想像,但是誰說武士不用吃飯,騎車再美好,也都是會累的。
  2. 經營民宿,到底想要賣給客人怎麼樣子的環境?是客人習慣的舒適,還是強迫客人來感受當地的美好?農村觀光,如果少了農業、農特產,那麼留下來的景觀又是什麼呢?
  3. 都市人與鄉村人互相的想像,是個很有趣的議題。台灣有沒有真正的鄉下人?講鄉下到底有沒有貶意呢?這點我想到之前去野草苺靜坐會場聽到的話題,在臺北,演講的開場不外乎「各位市民朋友好!」,但是到了鄉村,就變成了「各位鄉親父老好!」
  4. 在不同身分的想像中,我們怎麼規劃社區發展,農村復興,又怎麼討論環保議題呢?
這些都是我的旅遊點滴,也是當天跟大家分享的。現在回想起來,輕重份量放的似乎不太對,不過就當作是第一次經驗,如果以後還有其他機會,再思改進。(也希望還有其他機會可以這樣到處去分享和旅遊囉!)

講完後,我順道逛逛文學館旁的中山公園,這個出現在中華郵政風景明信片的屏東景點,自然是小橋流水,花棚處處,假日人潮好不熱鬧。南國市鎮,自有一番活力。將這次的青春漂流記,以輕鬆的散步畫下一個句點。
From Pingtung Sun Yat-sen Park

2009-04-06

青春漂流記2—春天吶喊 2009 Spring Scream

從東港到鵝鑾鼻,也有將近百公里。在東港吃完肉粿後,坐了快兩個小時的國光號,晃到墾丁公車終站已經兩點多了,距離我想聽的四點鐘王若琳已經快來不及了。西瓜說他定的露營區在船帆石再過去一點,想說只差一站了,就走吧!

殊不知,過了船帆石,就進入香蕉灣保護區,根本就是過兩站。最後一個門牌大概是五百多號,還要走到238號,一路上只剩下瓊崖海棠在保護區邊上陪我們。就這樣走了快五十分鐘,終於到了香蕉灣原始林露營區。把帳篷搭好,問了露營區老闆鵝鸞鼻如何去,在他熱心幫忙打電話詢問後,我們得知往鵝鸞鼻的公車很少,也沒因春吶加開,然後附近三家機車行也都租光光了。好吧,再走吧!又走了快一個小時,終於抵達鵝鸞鼻了。還沒開始聽搖滾,已經在墾丁的大路上奔波七、八公里,我已經覺得夠青春了。

好在整個主舞台節目延宕了兩節,四點半還在兩點鐘的樂團。這是我第一次到鵝鸞鼻,由於在入口處閒晃太久,沒趕上燈塔的參觀時間,只好在外圍拍拍照,記錄一下這個台灣少有的武裝燈塔。另外伴隨著音樂,也要從台灣八景碑眺望一下墾丁大尖山,欣賞這個有山有水的國家公園。

寫到這裡,又覺得回到了老派的遊山玩水,還是來聽聽王若琳的歌聲吧。

之後在各舞台間來回穿梭了兩三次,聽了富而好施(Full House),八十八顆芭樂仔、八三一、Circus、法國的The Inspector Cluzo等等不同的團,最後兩點鐘以阿密特張惠妹為高潮,結束了這場「國家公園」中的青春狂歡。

青春漂流記1—小琉球散步

清晨五點半離家展開三天的旅程,但直到從碼頭坐上交通船才真正感覺在旅遊了。澎湖的生活,讓我很不經意的把這兩島國相比較。如果澎湖各種旅遊相關業者都多角化提供全套服務到一個極致,那麼小琉球渡船連民宿聯營票都出現,那可以說是共產下又各自表演的經典。從頭到尾,我們只匯了三百元給民宿,就在東港碼頭取得來回船票,搞定了所有的東西。

小琉球離東港不到15公里,中型(約兩百人客貨船)的快艇30分鐘的航程,坐起來非常舒適。可惜密閉船艙就像高鐵或是自強號一樣,少了那種海風鹹鹹的味道,頭也沒辦法伸出去看著越來越近的小琉球。看到防波堤上的「歡迎蒞臨琉球鄉」出現,還來不及拍照,船就抵達入港了。原本怎麼想都想不起來到底是坐哪一艘船的,翻了一下照片,沒想到下船時從前的職業病就發作,要拍攝小島交通船靠岸時的忙碌,居然把船屁股也拍了一張。光輝號,是當天14:00載我們漂流到此的交通船。小琉球不比澎湖家家都有漁船,所以交通船的重要性自是不同凡響,而且載運機車的數量也很可觀。總之客船靠岸,碼頭邊人聲鼎沸,是小島最為熱絡的時間。

兩個窮鬼在碼頭都堅持著不拿出手機打電話,所以就靠著僅有的地圖和地址走小石磚路過去。不知道這條是不是特別因為觀光意相而鋪成的巷道。小島並不是全然傳統的風格,但是眼睛會自動的忽略掉那些習以為常的水泥洋樓,或是柏油路面。調整為小島心態後,看什麼東西,都會有種悠閒的感覺。但是還在鬧區段,其實是很危險的,畢竟人口密集處交通還是繁忙。

行李箱叩嘍叩嘍地拖過這段石磚路,接上柏油路,再經過一間興建中的大廟,差不多就到了。民宿整個建築群有兩進。是個ㄇ字型再伸出兩隻腳的樣子。我們到的時候,叔叔伯伯們正在ㄇ字的開口處聊天,他們問我們找誰,我連老闆大名也不知道,只記得要找19號的李老闆。沿著馬路能走到這,已經很謝天謝地了(門牌沒有亂跳),直接說了找民宿老闆,一位伯伯就進去叫人。我們今晚住在阿家的民宿,和網頁上放的不一樣,網頁上是ㄇ字的右腳,我們住在左腳的外棟,叫做梅軒。說是三合院也不盡然,因為每一側都是分開來的,分別都有漂亮的門聯和題字。洗石子牆面充滿了拓樸學的方格,還有西式的柱頭,就是魚埕民宿的特色。

李老闆一副討海模樣,卻是職業憲特退伍。小我兩年,已經回家鄉開民宿一年了,和將軍貝殼館的弘哥回家鄉開民宿,想必都對自己的故鄉有特別的感情。整個套裝行程,除了船票、住宿,還有夜間導覽和潮間帶踏浪。我本來只想散步,而且看到阿家有其他客人,想說還是不用麻煩他了,散步去不折騰。但是西瓜說我太冷淡,有點辜負老闆的熱情,所以儘管有點累,但是還是在九點多退潮時跟去踏浪。

在等天黑退潮前這段時間,自然是去看地標花瓶岩。散步的行程,讓我們在這邊逗留了快半個小時。天空不藍,沒有熱帶的風味,我們只好圍繞著海中的花椰菜、雞腿、花瓶、非洲,前前後後的走動,等待著浪花來映襯拍照。

From 小琉球散步

珊瑚礁島是種只可遠觀但不易親近的地形,接下來逛的美人洞,我邊走就覺得從前的美人應該三不五時就會不小心被刮到劃傷,再加上過去沒有鄉公所鋪設的水泥步道,要美人在此生活打拼,絕對是位堅毅的婦女。深深淺淺小洞,讓石頭充滿各種不同的灰黑色調,甚為有趣。美人洞這還可以遠眺海上的箱網養殖和海底的沙溝(我用澎湖的說法,不知道琉球這的講法),再次驗證遠觀的風景,別具特色。我們走到謝東閔先生的「海上樂園」勒石後,再往另一頭去逛了七八高地上的白燈塔,今天白天的行程就暫告一段落。

晚上離最低潮還有兩個多小時,大家騎著車跟阿家在島上繞繞,聽他罕古,有小時候跳港、小學校外教學、遠眺高雄等等不同的趣事。我邊聽就一邊想著之前環島住民宿的經歷(當然還有想想之後去屏東有什麼可講的)。經營民宿是件不簡單的事,一方面要讓客人賓至如歸,又要像好朋友一樣;另一方面學生客人也沒辦法年年都來,要維持關係不簡單;客人多自然是生意興隆,但又要面面俱到很容易顧此失彼。有人喜歡活動多樣的熱血之旅(像當天那群學生團烤肉到晚上兩三點),而我卻逐漸回到走走看看的簡單生活。就算是靜靜的坐在民宿門口聊天,也是很舒服的一件事。(還聽到西瓜被認作蔣偉柏,實在是很有趣。)

在潮間帶踏浪的時候,阿家很認真的跟我們介紹生物,有看到:海參、海膽、海兔、海葵,以及各種不同的貝類:寶螺、玉螺等。從小雖然就常參加這些野外活動,但是我的生物辨認能力還是沒有培養起來,在了解生物的名稱與奧秘之外,慢慢變成單純的欣賞物種的美麗,所以聽阿家講解時,看起來或許意興闌珊,但是心中其實不時的讚嘆。在澎湖也走過很多次潮間帶,每次或許也都有差不多的東西,不過看到海兔飛舞、蝦子排隊,都讓我很興奮。這次夜間踏浪最後還有浮游生物放出的螢光,每一腳步拉起來後,水底順勢冒出一條螢光,有種金沙鋪地,腳踏蓮花之錯覺。

第二天吃了蔥油條早餐,再逛了沙灘、舊砲陣地,然後把前晚夜間沒看清的景觀,匆匆掠過,就搭著10:30的眾益號回本島去了。原本散步的行程,因為小琉球比想像中的還豐富,變成了一趟健行之旅,些許沒逛到的地方,就留作以後再去的理由吧。

青春漂流記—前言

一月中,意外接到屏東縣文化處旅遊文學館的來信,邀請我赴屏東和大家分享我的單車農村之旅。對於生活在島嶼頭的我,有這機會去島嶼尾,當然一定要藉機安排其他行程。

2008上半年的離島生活,讓我興起了探訪邊境,踏察世外之地的計畫。加上去年六月剛退伍時,拜訪了一趟東港,那時才知道原來小琉球這麼近。所以趁此機會,自然就決定去這個在本島看來若隱若現的離島了。原本只想安排個三天兩夜的離島漫步,卻在找西瓜當旅伴時,他才提醒我之前對他的承諾。去年的某一次聊天,我們聊到:好像從來沒有去過春吶、還是海洋音樂祭這些活動,要找個機會去一下。還想說我還是自己去屏東好了,春吶下次吧!以後再說。但是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也不會做,不然老了做起來也不搭調。再不去春天吶喊,以後想去也搖不起來。所以這次的離島漫步,多加了個墾丁春天吶喊,原本的離島漂流記就變成青春漂流記了。

這趟旅程從提議之後,就交給西瓜規劃,所以我只在適當的時候做決定就好。民宿、露營郊遊西瓜來決定,我把時間和行程切割好。以下是旅遊相關紀錄:
  • 交通:
往:統聯客運北高清明連假單程450元(有補助893元火車票)、高雄往東港聯營客運83元。東港往墾丁201元。
返:墾丁高雄88號快速道路客運329元。高雄台北高鐵745元(與西瓜分補助)。
高屏來回:自強48元、區間31元。

  • 住:
第一天:小琉球魚埕民宿1,150元:套裝含來回小琉球船票、島上含油摩托車,以及潮間帶導覽活動。(民營交通船要價已要410元,非常划算)。
第二天:墾丁香蕉灣露營150。
  • 食:
第一天:早餐+宵夜100元;午餐東港肉粿45元;晚餐快炒165元/人。
第二天:早餐蔥油條15元、豆漿10元、蛋餅25元;午餐:東港肉粿45元;鵝鸞鼻海鮮炒麵80元。
第三天:早餐墾丁大街營養三明治25元,果汁20元;午餐:高雄KFC黃金塔塔魚排堡套餐129元;晚餐感謝高雄林同學。
  • 娛樂春天吶喊單日票1190元。寄送明信片數張不計。
總計花費3,657元。以國內旅遊一日估價1,000元,略為超支,春天吶喊比例過重。算是一個體驗吧!

2009-03-24

文學地景及文學地圖—Literature Taipei

周一(23日),參加了臺北文學季《在校園,文學讀字行走-校園文學扎根講座》系列中的第一場:「文學地景及文學地圖」,在台大文學院演講廳,由劉克襄先生和鍾文音女士主講。

會想去聽,是前一陣子看到文建會出版的《閱讀文學地景‧散文篇》,搜羅了諸多文學家描寫臺灣各地的作品,縱橫全台。有描繪住地的記事,有漂泊浪蕩之作,也有遊山玩水的隨筆。總之,號稱為臺灣第一套最完整的、最深入的地誌文學選集,和單純的旅遊文學是有不同。而這場演講的題名和這本書又有一些雷同,所以就去聽了。

然而,兩位作家的文學地景又是何種風光,文學地圖又要怎麼描繪呢?在各自抒發的時段,兩人分別以各自的作品,就書寫主題來談論自己的文學地景。劉克襄:自然書寫、鄉鎮書寫;鍾文音:書寫的地景、愛情的的地景、懷舊與消逝的地景和散佈的地景。

劉克襄以鳥類書寫開始,關注的題材也很有個人風格,長期都著重在鳥類的部份,慢慢推展到其他自然、生態、步道,所以他說他的第一個文學地圖是「自然書寫」。他以自然的撞擊來產生創作的主題,而不像其他作家靠著閱讀而得。

演講中提到的第一本書《風鳥皮諾查》是鳥類自述的小說,再來《旅鳥的驛站-淡水河下游的四季觀察》以報導文學的體例,描寫了關渡平原的生態,最後促成了關渡自然公園的成立。第三本《小綠山之歌》是自己在家附近臺北第二殯儀館後方的小山頭,做了一整年的觀察而寫的。他每天六點到十點到小綠山上,坐在池塘邊的樹幹上,觀察一隻命名為小英的鳥。這時候他開始體悟到「自然不是在遠方,而是在住家附近的地方」。本以為這樣的題材並不會吸引太多人,沒想到在2007年,因為建商要開發第二殯儀館後方的土地,而讓在地民眾發起「搶救中埔山」的活動。這個長期觀察而得的作品,突然有了意義。如同催生關渡自然公園,他的書寫常常不知不覺有其價值。

而他在寫《臺灣舊路踏查記》時,除了去探查高山步道,還可以不斷地旅行、觀察和創作。在尋找適合生活的家園之外,從遠方的探險,慢慢回到郊山,把郊山變得像家山,最後發現自然其實離人不遠,而開展出另一個文學地圖「鄉鎮書寫」。

自然寫作者,除了自然本身的路線外,還要有內涵。用自然觀察的方式,來寫鄉鎮和聚落。用描述植物、環境來勾勒人物的個性。例如描寫一個農家的個性,會從庭園花草的種植,或是居家周遭的植栽來展現。所以自然作家是現實的,不是超脫塵世的,和社會有結合。所以他幫南投跑水里到埔里的客運車子拍照,是一輛頭凸凸的老式大客車,他會去注意三合院內醃漬醬菜的醬缸,也會沒事誇讚老太太這麼年輕就搬到山裡住,用生活的語言和在地人搭訕,想辦法創造聊天。所以他寫了《迷路一天,在小鎮》。然而同自然書寫一樣,也是要回到自己。所以他寫了《失落的蔬果》。把臺灣曾經有被當作食物的四百種植物,挑了一百種來寫。這個寫作流程非常有趣:採集、畫畫、洗淨、料理、吃、寫吃的經驗。

到這邊劉先生告一段落,換鍾小姐來闡述自己的地景。他說如果日劇「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那麼劉先生是呼喊鳥類、蕨類......。身為一位女性作家,他以比較黑暗面的角度來看傷痕寫傷痕。從他生活的時空脈絡,分為:

  • 書寫的地景:故鄉雲林、青春臺北;
  • 愛情的地景:花蓮東海岸回到西海岸;
  • 懷舊與消逝的地景、散佈的地景:河的左岸與右岸,遊晃的淡水與定居的八里

和劉先生男性強調探險不同,他著重在女性內心的刻畫,還有家鄉的器皿、物件的描繪,用影像般的文字來寫家族史。所以一些比較深沉、內心的東西,才會被顯露出來。像是他寫看到母親背上的衣服有一個一個的小洞,就知道是去廟裡參拜,被香頭燒穿而來的。母親為何要去進香,就是在家族中得照顧家人,祈求平安的責任壓迫而致。他把鄉村中,每一個女性視作一個充滿故事的島嶼,所以有了第一本著作《女島紀事》。

再來他談了一些都市中的地景,以他居住的淡水河左岸為例,他寫了《在河左岸》,三重、蘆洲那些從中南部北上打拼的親戚,對他來說就是一幅台北的地圖。台北的地名,會帶出他散居在各地的親戚。這些底層的庶民,是城市的一部分。而一些流鶯、遊民,或是各種藏污納垢的東西,才造就出一個大都會。一些情慾的東西,包含在他的《艷歌行》中。他認為一個城市如果沒有這些東西,那也就搆不上大都會的程度。

當然,他也不是不看自然山川,不過他用了實地踏察的另一種方式,靠美術繪畫,來遊歷整個臺灣,所以他有了《台灣美術山川行旅圖》。這就是另外擴展寫作地圖的另一個方法。劉克襄在之後也誇讚,這種看風景的手段,有時候還可以看到不同的細節,也讓他感到趣味十足。

兩種不同的寫作地圖,但是都和生活有關,所以產生的對話非常有趣。

劉問鍾是如何看待像他這樣老往外跑的人,這種淨看社會光明面,充滿正義感的人,書寫出像是反共文學呼籲大家熱愛自然的作品的人?鍾說:這種題材,不是自己擅長的,所以得藏拙,多寫就是暴露自己的無知,像劉這樣可以走進自然的人,作品知識性當然會比較濃厚。而他寫的自然,則是人和自然的互動,例如農人與莊稼,或是寫淡水河跳河的人、垃圾的淤積、稠滯的流水。自然書寫像是左派的人,站在前線,有其非得看到遠方和走過去的宿命。而寫人文、愛情的人,因為競爭者眾,所以只好更加發揮想像力了!

鍾問劉在這麼大量的寫作下,都不會被婚姻、愛情的黑暗吞噬對自然的熱愛嗎?都沒有被現實而壓迫嗎?劉則簡單的帶過,他說:可能是因為男性作家本來就比較單純吧,自己很單純的生活,並不會很容易就被改變。所以在愛情、內心方面的題材,掌握得就不如女作家好。不過要是讓他來寫動物的情慾,反而又變得很簡單了。

一方面,好像是人文愛情與自然山川的對話,另一方面,又像是男女的觀點大不同。兩人的對談並沒有機鋒相對,有種互相了解、恍然大悟的快感,不過再細寫下去就過於瑣碎了。最後我問了鍾:在閱讀了那些自然作家的描述後,真正走進自然的感覺又是什麼?然後再問劉:對自然的千變萬化,應該是了然於胸,那麼要怎樣可以每次都對這些變化有所感受?

鍾說:雖然作家待在室內的時間很多,但是總是有出走的欲望。原本用想像力來描寫的世界,在真正看到後,還是會大受震撼。

劉說:他喜歡和楊照一樣,在踏查中抓歷史、看故事,開始寫作前學建築、自然,有知識再寫,把知識消化為文學。另外在作品中,有點寓言,寫起來才更有趣味。

繼上週六有場音樂與科學的饗宴,這場文學的分享,讓我對未來的寫作路線,又更有了一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