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31

拜訪市(室)內「世外桃源」:北美館龐畢度中心收藏展/
Visiter à Arcadie: Collections du Centre Pompidou à Taipei

「龐畢度」聽起來還真像個法國品牌,不過其實它是個法國總統的姓。二戰後的法國總統,幾乎都在巴黎留下了經典的記號,喬治‧龐畢度也不例外。這個國家文化與藝術中心,因為龐畢度在建設期間去世,而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在巴黎,龐畢度中心代表著現代與前衛,和兩公里內的古典藝術代表羅浮宮分庭抗禮。原本對現代藝術並沒有很大的興趣,不過一月去看了安迪‧沃荷,又有機會拿到折扣票,更有噗浪的網友相約端午假期一起去,所以就去欣賞了一些在巴黎原價8€~12€的畫作。

這是場來不及做功課,也懶得做功課的約會,現代藝術對我而言,做再多功課都是作者自說自話。與其了解作者的囈語,不如直接去領略這些囈語的旋律。

在藝術的光譜上,我覺得台北落在比較傳統的這一段,不論是創作或是市場皆是如此。或者又該怪(歸功)北美館比較沒有大力行銷,端午假期也沒有長長的隊伍等進場。撕了票一進場就看到這次少數的裝置藝術綿羊群,然後轉個彎,才是其他畫作。我對聆聽這些藝術的旋律上,相較於對老派藝術來說隨便很多。所謂美感、結構、平衡,都不是我欣賞的重點。純看線條、色塊、或是一些超越現實的創意,本身就有不少樂趣。

整個展覽的主題和説明不多,抓著Arcadie世外桃源的調性來走,可以一氣呵成的欣賞。在第一大區塊大部分的作品比較清淡,轉往第二區塊處,有個大房間用樹葉磚砌出一個像都市之肺的房間。在呼吸的進出口處,是這張24號風景(Paysage n°24)。24號風景(Paysage n°24)這張尺度大、色彩鮮豔、線條柔和,甚得我心。其他像是鄉村一日(La Partie de Campagne)、休閒-向路易‧維達致意(Les Loisirs-Hommage à Louis David)也是遠遠就吸引我靠過去的作品。這兩幅的休閒主題,或許正是臺灣人欠缺的-休閒與調劑。早在畫家的年代,人們就已經在重新追尋世外桃源,要重回阿卡迪亞(Arcadie)。但過了這麼幾十年,中產階級或市工人階級,依舊是沒有生活品質的工作,或許也是看畫時的一些省思。

以龐畢度的名氣,帶來的畫作自有其品質保證,不過大部分比較吸引人的畫,在靠過去看標示後,就會發現真是比較有名的大師作品。不知不覺中,看了馬諦斯、畢卡索、米羅、夏卡爾、康丁斯基等。之前廣告比較兇的米羅,則是有他獨特的風格,藍色二號(Bleu II)、夜裡的人與鳥(Personnages et oiseaux dans la nuit)一看就認出來了。

在世外桃源的主題中,這場現代藝術沒有看得懂不懂的問題,輕鬆自在的感覺,端午假期就這樣簡單地過完一個半天。

  • 北美館全館禁止攝影,這兩張是在展廳找了半天沒看到標示,才先按的,馬上就被制止。離館時才在大門口的玻璃門上看到標示。
  • 本展紀念品與安迪沃赫展覽為同一家公司出品,照例帶回兩張30元明信片。
  • 本展展期至7月12日,一般票新臺幣250元整。位於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9-05-28

為了「僕人」遊基隆 / Day Trip in Keelung for the 'Servant' Doulos

德國「大家的好書慈善會」(Gute Bücher für Alle, GBA)的「忠僕號」(MV Doulos)海上書船,正好泊在基隆港,剛好有人提到想去看看,興頭一來,就跟著一起去了。如果說僕人是服侍主人的,那麼為了僕人而行,真可謂主子都失了身分啦!不過其實這個僕人,本來就不是服侍我們的,他是知識的僕人,我們則是為了書本和知識,5月25日(一)進行北臺灣的港口--基隆一日遊。

直接先來一日遊的重點--忠僕號。週日與週一的開放時間比較晚,而且很不幸的星期一並沒有導覽,所以我本來打算大看郵輪的心願,就沒無法滿足了。連拍張全景照,也因為天候不佳沒什麼看頭。由於我們很早就到基隆,所以兩點準時在東四碼頭由左舷登臨甲板,前面剛好遇到八斗國中的校外教學,排了長長的隊伍。(東五碼頭是海軍碼頭,東三碼頭停了大連海事大學的6000噸實習船育鯤輪。)

少了船艇的參觀,海上書展跟陸上書展就沒什麼差異了,就像一樓書攤和五樓書攤般。而且由於是國際巡迴書船,所以主要是外文書,類別也不多,多是宗教、健康、兒童、語言、家居嗜好這類型的書。其他像是航行探險、水上活動、旅遊,世界地理等等,這些感覺和船上生活比較相關的書倒比較少。甲板上搭起的棚架,把展區弄得幽幽暗暗,有種舊書肆的感覺。我請同行的學妹當模特兒,往北面拍了張稍有「海上小書房」調調的照片,背景就是中華民國海軍的艦艇,更遠處是基隆外港西側的貨櫃起重機。小書展一下就看完了,船上的志工們也都各司其職,沒有什麼機會和他們聊天。所以就在船舷吹風與欣賞基隆港的風光,遠眺西方的Keelung字樣、客運大樓、海關大樓以及海巡的900噸巡防艦數艘。基隆港雖不比高雄港的一望無際,市區也是山巒層疊,不過也可以想像大船進港時的岸邊的熱絡。

最後在《美國十大經典鐵道旅遊》和《教自己彈吉他》中,選擇了给自己成為吉他高手的夢想。很多書看了像作場夢,看完就夢醒;有些則是先許你一個夢想,看完後可以圓一個夢。期待自己看完這本書後,可以彈彈唱唱。船上的書以基數標價,然後到世界各地再轉換各基數的價格,非常方便。新台幣跟忠僕基數是80:100。我選擇的吉他書是800單位,再加上3張20元的明信片,讓今天的基隆行小有收穫。

儘管不是第一次來基隆了,但是像這次自己用走的,自己去觀察去紀錄,倒是第一次。臺灣很多地方都不是沒去過,不過要再重新慢慢補上自己的體會,把小時候家族旅遊那些「這邊我有來過耶!」卻毫無感受的記憶補上。在開始明信片交換後,我買了郵局三大套的台閩地區風景明信片,算是用來了解各地的景點還有收集風景戳,基隆市有三片,分別是中正公園、港區的光華塔、還有海門天險二沙灣礟臺。早上11點到基隆,先吃午餐,再去郵局蓋戳,然後開始觀光行程(如右上方軌跡)。都市旅遊,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大啖美食和景點拍照,所以我吃了鼎邊銼還拍了這個五層樓的大觀音。然後看了港區裡一堆船艦,也就心滿意足了。
到基隆跟到淡水的時間差不了多少,港市裡的人聲鼎沸很自然,又沒有那種被到處複製的老街風韻,乾脆的海口個性,很值得多來走走。
  • 忠僕號是目前世界上最老的載客郵輪,不過2010年可能會面臨無法符合新的海事規範,而被迫退休。
  • 這次於2009年5/15~18日泊靠基隆並開放參觀。於6月3日航向下個目的地,香港。
  • 參觀清潔費10元。來回基隆火車票刷悠遊卡78元。

2009-05-14

人生的航程 / Life Voyage

更多有關 航向看不見的島嶼 的事情

「如果人生是航程,
離岸與靠岸的過程就如同人的出生與死亡。」

如果Justin遺留他的心在愛琴海,那麼我也有一部份的心留在澎湖,更勝者是我扎扎實實的在澎湖住了半年。星期三近中午,路過校園中澎友週的攤位。和這些菊島來的同學聊聊天,買份仙人掌冰,稍稍緩解了我想念小島的鬱悶。離開時還順便帶了這本《航向看不見的島嶼:獨木舟澎湖百島航行手記》(書籍資訊請點圖)。

看東西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角度,或是帶有一些成見。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就是心中已有峰或嶺的樣貌,而加以比對實物與印象而得的結論嗎?島嶼看不看得見,其實也端看立足點在哪,我的澎湖經驗中,馬公對我來說才是看不到的島。不過對多數人而言,馬公還是澎湖之旅的基地囉!那些未拜訪過的小島上面有著什麼樣的事物?用什麼角度來看小島比較原味呢?讀歷史、教歷史的作者,划著獨木舟,用最平實的姿態,接觸澎湖大大小小的島嶼,再用他說故事的筆,寫下在海洋中發現的新鮮事。這一系列的航行,在海峽中探索著澎湖百島,也在探索人生中那些看不見的種種。
From Penghu Selection

澎湖的環境,自然是最吸引我的點。各個貼在小島底端拍到的玄武岩柱,或是遠遠的在小舟上拍到帶有船艏的島嶼遠景,分別展現了玄武岩的特色--整排雄偉的石柱,連綴而成的平緩方山島嶼。或是那些小艇停在沙灘上,紮營在木棧板上,漂浮在潮池中,各式各樣的活動,滿足了人們對小島悠閒的想像。

然而在澎湖島嶼之外,划獨木舟也是這本書的重點。人生早已被各式各樣不同東西的比擬過,如夢如煙;像登山、賽跑;或是演場戲、唱首歌,總之就是一個過程。而航行的過程,或許沒有高高低低的起落,但是離岸與靠岸,就是這個過程的開始與結束。海面波浪時而澎湃,時而平靜,在表面浪潮之下,還有要靠經驗與判讀海圖才能得知的海流、潮汐。大海雖然無路,但航行終究有個方向,無謂的划船和只是活著而不懂生活一樣。至於書中這樣的比喻貼不貼切,大概要真正去體驗一次島嶼航行,才能感受吧!

這本不能拿來當旅遊書的澎湖遊記,讓我對澎湖又起了一份嚮往之情。花了一個下午看完後不禁找了張老師的電子郵件地址,寫了個短信過去抒發一下感受。也另外發現了這些作品有不少是張老師網頁上改編的。每個人看澎湖的角度都不一樣,不過愛澎湖的情感都一樣真摯。
  • 作者的電視閱讀節目訪談:(一)(二)(三)(四),原本以為愛運動的老師會是健談的人,結果並不如此。

2009-05-09

民族樂的交融 / Fusion of Ethnological Music

聽聽音樂會除了可以練練自己的耳朵,也是讓自己全神貫注在音樂上的好方法。平時很難空出數小時,全神貫注在沒有畫面的唱片上。沒想到一點點小錯誤,讓我連續兩週末聽了臺北市立國樂團的音樂會。四月底售票系統寄來的宣傳電子郵件,有我喜愛的演奏家和少有的北印度音樂,所以就買了五月9日的票。一直只記得是週六,結果在2日取票後,就搞錯日期衝去,等撕了票,門僮才發現撕錯,好在獲得剛好在大廳的團長贈票一張,聽了一場計畫之外的擦弦音樂會。而9日才真正聽了計畫中的曲目。

這兩場音樂會剛好在傳統藝術季系列中,但和「傳統」的傳統藝術季不太一樣。過去的節目安排主要安排各國樂團一展長才,在同中取異,可以聽到南北不同的風格和編配。而北市國有了新的領導班底後,轉而變成各種民族音樂和新曲目的開發。雖然說是一種新開展,但卻苦煞了我這種反應比較慢的傳統曲目愛好者。第一場和二胡搭配的是新疆的擦弦樂器艾捷克,第二場和琵琶搭配的則是北印度的薩羅德琴(Sarod)。怎麼說這樣的音樂會折煞人呢?聽民族音樂有一部分就是那些音樂語彙是熟悉的,可以和自己文化的部分產生共鳴,所以這種組合反而讓整場音樂會半冷半熱。不過另一方面,也算是強迫聽眾擴展視野吧!

好在這兩場音樂會各有一些特點,彌補了這種半冷半熱的情形。新疆音樂很早就進入國樂合奏的曲目,加上木卡姆是非常完整的套曲,所以聽起來還不算陌生。而印度音樂這場,有好多印度人來捧場,所以儘管我是外行,但總還有內行人來看門道。對於不熟悉的樂種,就只有來些新鮮感的觀察囉。艾捷克的音色很像小提琴,卻是放在大腿上拉奏,而且過弦是用轉琴的方式,和其他擦弦樂器移弓的方式不太一樣,在國樂團比較糊的音色中,協奏效果非常好。但是彈薩羅德琴的Amjad Ali Khan維持了非常典型的民間藝人形式,沒有定譜的即興演出,要融進制式化的大型樂團就比較難,反而讓樂團的音樂稍微顯得多餘了。

回到比較熟悉的曲目吧。先談談第二場張強的草原小姐妹。國樂版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一直都有個問題,用笙來代替的法國號的開頭,從來沒有聽過第四個音可以順利吹出來過,總是以分岔的方式摔出場來,連我身旁的那些印度人,也聽得噗嗤出來。這種情形,當然真是預告小姐妹悲慘的命運了。張強當天不知是觸弦還是琴的問題,音色共鳴過大,讓琵琶本來脆亮的聲音,變得有種汪汪汪的感覺。另外速度飛快,樂團整個被甩在後面。在出發前,我特別把他十多年前,和中央交響樂團的錄音找出來聽:

錄音的長度達到20分鐘多,在對照原作者劉德海的錄音,大約十八分鐘出頭。音樂會中我特別看了一下時間,這次居然十七分鐘左右就彈完了,實在是太快了。獨奏家的技巧是不在話下,但是把整個樂團拋下去,就像是小姐妹衝進大風雪裡,而樂團就像可憐的羊群在後頭追趕,這就不知道該說指揮帶團的功力不足,還是指揮跟獨奏者的溝通不良了。不過除了速度問題,張強輕鬆的彈過第一段,到第三段起踮著腳把琴斜斜著瑤指,再接著食指點頭的彈琴姿勢,實在是豪放的令人激賞。一掃他跟張佳韻一起出場時,讓我有種男指揮(很帥氣),女獨奏(很秀氣)的錯覺。趕著彈完下班的小缺失,就不再計較了。

再來今年是《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五十週年,所以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傳統藝術季更是把各種梁祝的表演都拿來陪襯。第一場馬向華以二胡來演奏小提琴的部分,怎麼聽都不太對,為了避開音域的限制,讓二胡可以順利演奏,轉調轉個不停,聽來有種氣要呼不下去,大喘氣的感覺,又有種梁山伯與祝英台嗑藥的感覺,引子完就轉調,草橋結拜再轉、之後一直轉,原本調性的感覺全部都像嗑了藥、變了調。胡琴版的梁祝,有高胡、雙二胡、高二胡,都表現得比較好,這次我第一次聽單二胡的,甚至比二胡加小提琴還要難過(二胡顯得多餘),實在不是個好的改編版本。總之,我對第一場音樂會實在沒有什麼好印象,可能是本來就對擦弦沒什麼好感吧!

最後回到張強的梁祝,我在買票的時候,沒有注意到有這首曲目,不過梁祝對大家都不陌生。這次琵琶版就比較正常了,何樹鳳和上海民族的錄音是25分鐘,潘娥青和中國電影的是27分鐘。這場彈25分鐘,也是比較快一點的版本。不過也就是戲曲音樂緊拉慢唱又唱快了點。起承轉合的段落銜接的都還好,也沒有轉調喘不過氣的問題,和樂團對話的部分(特別是大提琴),比較有互動,從張強視譜獨奏的狀況看來,應該是比較兢兢業業的彈吧!

安可曲我向來不覺得是音樂會的一部份,情緒總是不太連續,這次也一樣,蝴蝶翩翩飛走後,接了個比較冷門的曲目,然後再來一首大合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慶祝母親節,讓觀眾心滿意足的停留在大合唱回家。一開頭的北印度音樂,已經拋到腦後啦!不過市國最後安排了簽名會,讓獨奏家和指揮接受觀眾的支持,我也排了隊,做了一下小小追星族,可惜的是音樂家都很保守,沒有辦法和他們說說話或互動。以音樂來說,還很有加強的空間,但是音樂會的娛樂性,堪稱可圈可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