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31

漂浮的國度:讀廖鴻基《領土出航》
Floating Territory

More about 領土出航
耶誕節前夕參加了國家書店舉辦的好書交換會,換得一本廖鴻基先生的書。當天的活動主題,原本是優良政府出版品的交換(符合店旨),不過最後實際帶上政府出版品的,好像只有我和另一位(全部也才十來位)。考量政府出版品的性質,會有這樣的結果也不太意外。偏偏有幾位拿了傳銷術、心靈勵志之流的,讓人難以下手。(我帶了《臺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圖鑑》,雖是圖書館汰書,但書況嶄新,且原價八百元。)

大家依序介紹帶去的書,最後介紹的果然是壓軸,是位海洋大學商船系的校友,拿出來的就是這本《領土出航》。(廖先生的著作由聯合文學出版,自然也不是政府出版品。)我在一些文選中已經讀過廖先生的文章了,一直想要找本專書來閱讀,但除了一直沒到圖書館尋找外,又因阮囊羞澀也沒在網路上買下手。本書的主題,是趟貨櫃輪的旅程,搭上恰當的贈書人,這樣的來源正是一種緣份。我聽他介紹完,當場不再考慮要選哪本,就是要它來增添我的「小島文庫」。

2010-11-18

托天岩山:金門太武山擎天廳 Ching-tien Hall, Kinmen

還記得大學快畢業前,和社團同學排了去金門當畢業旅行,那時家裡便問要不要去「擎天廳」,爸媽說那是他們大學時參加救國團戰鬥營的些許印象。我們到金門租了車後,居然在所附的地圖上找到了擎天廳的標示,莽莽撞撞地開到營區大門,跟阿兵哥說想進去參觀。在兩岸依舊對峙的年代,想當然耳是被擋下來。那是一個要參加戰鬥營舉著反共救國的旗幟,才能參觀的核心「景點」。

八月初的金門遊,我選擇只記一段烈嶼行,原因我有寫下來,因為我還沒抓準在戰地精神和閩南文化中擺盪的金門。多數開放給遊客參觀的是已無戰備需求的據點,也就是「功成身退的老兵」,因而有種失魂落魄的凋零調調。

其實金門還有很大一部份是常人無法觸及,過去以戰鬥營的方式進入,娛樂性質可能比較高。現在以緬懷之情來觀光,反而那股肅穆之氣、過往的軍魂,會以鋪天蓋地之勢壓來,所謂頃全國之力對抗,為生死而戰的故事,其實並不是太久遠的歷史。

金戰金讚任務二:金門高粱酸白菜工坊 /
Kinmen Pickled Chinese Cabbage

之前看過幾個網誌,有些有趣的產業觀察,像是什麼曬鹽、煮豆皮、曬麵線、鑄造印刷鉛字等等,最近還有一本關於老行業的書籍 出版。古早產業搭上懷舊觀光風潮,也能紅上半邊天。沒有發展的就在消失前燃燒最後的火花燦爛落幕,有活力的則是再次復興。

金門部落客任務第二項是個工商服務時間,每人需逛完主辦單位商家清單十三家中的五間,其中有兩家指定商家。這些店家都不算老產業,也多有名聲在外。可以藉著部落格活動之名來窺看產業幕後其實還滿令我期待,如果可以因此有篇有趣的產業觀察那就更好了。

我被指定的兩家特產店位在金門東,其中有一間「金門高粱酸白菜工坊」在東北邊的金沙鎮,離居住的水頭(金門西南)最為遙遠,也離大聚落金城或金湖鎮中心有段距離。我排在擎天廳參觀後,回山外車站借用免費觀光腳踏車一一騎去拜訪,高粱酸白菜又是農特產品,讓我有種回到農村達人活動的錯覺。

2010-09-17

東引散策(四):海上交通
Notes of Tung-yin IV: Transportation

交通是想寫東引系列最早冒出來的主題,不過最後我決定調整一下順序,讓東引停在這邊。

很多人的馬祖之旅,會以「水陸空聯運」來記述交通路線的繁複與顛簸。對我的東引之旅,沒的事兒!哪來的陸與空。就是坐船,坐臺馬輪、合富輪、閩珠二號、六號。難以捉摸的大海,加上無力的交通輪,就是造成行程長達十一天的主因。

一般人可能無法想像一個「縣」的幹道交通可以達到兩個小時之久,而東引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從鄉公所到碼頭雖然只要五分鐘,但再往縣府所在的南竿又有34浬,渡輪要兩小時,所謂孤懸海上大概就是像這樣了。而八小時可達基隆都會區,兩小時卻只能到另一小島,這也是東引何以有「東引人」而非「馬祖人」這樣的地方意識了。

因航線起訖點的安排,船期是依照基隆的船報,所謂單號開行「先馬後東」,雙號「東馬東臺」,開到海峽西岸也都隔日了。在東引的這段期間,這些「術語」都聽到可以朗朗上口,能輕鬆和鄉親們解釋到底是錯過哪班,又預計搭哪班。


2010-09-16

東引散策(三):東引風光
Notes of Tung-yin III: Tourist Sites

待到第二個星期,老天終於賞了個晚霞夕陽,
右側西引山頭上凸出的石塊,名為和尚看經。

雖然是以懇親之名去東引,但旅遊行程才是要緊事,就算我沒去看T. H.他也照樣放假幾天出來閒晃。所以儘管他已經帶過母親踏遍東西引,我還是拉著他陪我去了許多地方。

我們的友誼說不上深厚,不過T. H.是個會聊天的伴。大多數的景點我都自己去,少數則和他邊聊邊逛,快樂不少。恰好選到同遊的景點特色較少,閒聊之中也不覺得無趣,完善地發揮旅伴功能—一起消化雞肋景點。

因為T. H. 的邀請,有一個行程較難得:參觀位在東引制高點恩愛山的營區。吃過營區午餐後由指揮官簡介東引的戰略地位,再帶大家遠眺兩三萬公尺外的島嶼,自北而南是大陸的四霜島、雙峰島、蜘蛛島,再來是民國轄地亮島、北竿。 隨然說都是海外景緻,可惜在營區中相機不便拿出來,只能在這邊稍微說個嘴,當作記錄。

另外挑幾個景點來記錄,順便介紹給大家。三三據點、東引島燈塔、國之北疆。

2010-09-15

東引散策(二):東引的人、村子
Notes of Tung-yin II: Villagers and Villages

東引鄉設籍人數約一千*出頭,不過離島通常設籍人數會比常住人口多上一些,聽公所的人說,常住大概七百人左右吧。不過島上實際的人數,卻是三、四倍於這個數量。

東引行十多天接觸過的人們:香格里拉民宿 老闆小娟、小娟的爸媽香記小吃的老闆夫婦、鄉公所環保課陳課長天寶及課員、美而美早餐店老闆、到東引做植物調查的學姐(Lulu)及助手、教會禮拜堂傳道夫婦,以及他們四個兒女,郵局士官長郵官、新來的小學代課老師豆豆(或荳荳)、小學教務陳主任、兩間麵店的老闆、國利豆腐店老闆(去吃了三次豆花),米醋坊女小開(名音:萱萱)、燈塔守燈人的女兒、在酒廠上班的元法哥、在觀光船上導覽的鄉代(小娟的舅舅),鄉公所財經課課長(監督遊船活動),開計程車的福哥、福嫂,以及眾多上教會的阿兵哥。

這些人除了住營區的阿兵哥,都住在兩個村子。不過其實是同一個聚落,為了行政區畫而畫出來的兩個村—中柳村與樂華村。聚落的規模可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照片中右斜上為樂華,左下半是中柳,以忠誠門中路區隔。)


2010-09-13

東引散策(一):阿兵哥
Notes of Tung-yin I: Soldiers

  • 東引之行有郵記一則,記錄這鄉的一間郵局,以及我寄出的十張明信片。

船到東引,在港口只能見到中柱港石牌
東引島碑得到遠遠的中柱海堤前才看得到
想了許久來寫幾篇東引紀行,雖散漫不成冊,但查散策有日文散步(さんさく, sannsaku)之意,在東引的這段日子,確實是個散步之行,就假日文漢字名之了。

東引之行,肇因多國語言交換社*的創社社長在東引當兵,駐守在東引的制高點。書信往返了兩次,真要動身去探訪大概就是想想,想想罷了。想當初在澎湖時,說要去探訪遠在馬祖的同梯,也沒成行。沒想到在金門旅行的最後一日,居然接到電話說月底營區試辦懇親開放參觀,在福建接到福建的消息大概就是緣份,立馬決定再訪福建。能夠以平輩身份去探訪軍營懇親的,這應該是最後的機會了。

這趟原本未定歸期的旅程,最後竟以11夜11天作結(8/26~9/6),久到我誤以為從此要定居北疆,清閒到研讀起鄉誌了。好在再久,也不如蘇武北海牧羊十九年,最終也還是平安回家。

2010-08-09

生活需要一種主義—夏遊小金門(烈嶼)
Summer in Lieyu, Kinmen, ROC

烈嶼之門:勝利門。
從九宮碼頭過鄉公所歡迎牌,
進村前就會見到這座戰爭紀念碑
(點圖進相簿)
去了金門幾回,累積的時間也差不多有一個月。直到這次才住到烈嶼(小金門)。當南境之旅紅得發紫,這個前線中的前線,因模糊的立場,卻沒有成為「國境之西」*的熱門景點,往來島嶼的港口,也未成為「國門」建設。或許島國民眾對於「邊境」這種議題,還是要透過影視媒體才能炒作起來。

小金門在小三通的動線上,是水頭碼頭延伸出來的一段盲腸,又或許說小三通的動線其實對金門人是個沒有發揮經濟效益的「線」,僅僅是機場、碼頭兩個點罷了。這趟旅程新認識的朋友,有幾位就是常駐廈門利用小三通往返的臺灣人,長達一年多的外派生活,是第一次脫離這條線,展開「認識」金門的面,(說認識也不過是駕車半日遊)。要讓他們抽空到小金門,大概就跟「國境」之西對他來說一樣,是個天方夜譚。

2010-07-31

流行歌與「當代」面貌
Taiwanese Pop Songs and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本篇配樂請聽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桃花泣血記》上(左)下(右),歌詞請點連結。
炎炎夏日,輕鬆地參加場歌曲的演講,是種再愜意不過的沙龍活動了。

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的展售從過去正中書局代理,到委由臺視開辦國家書坊,到最近秀威公司承辦的國家書店,在行銷手法上越來越活潑,居然還辦起了主題演講。我也不確定為什麼會收到這場活動宣傳,很可能因為我是「我的E政府」網站會員,而該網站的管理單位同樣是政府出版品的主管機關行政院研考會,才讓國家書店透過會員資料通知到的。

這場書店活動,既非新書發表也不是作者見面簽書,僅是一場閱讀臺灣的系列演講。政府出版品過去給人的感覺多是嚴肅、權威,以及需要長時間、大規模的研究。然而隨著臺灣本土研究逐漸成為顯學,文化、觀光等軟調性的叢書逐漸增加,政府出版品也成為大眾閱讀的對象。活潑的行銷宣傳活動,正是針對這類型的書籍下手。

說實在臺灣研究的觀點與角度百百種,但是不管怎麼下手,日治時期都是一段資料爆炸的年代。我純粹就著題目猜想,至少可以聽點老歌所以就去了。沒想到講者黃信彰先生幽默風趣,除了歌曲還貫串了其餘他對日治時期的研究主題,著實是位不可多得的沙龍講者。

2010-07-14

暹羅新舊都—故都風情,大城 /
Trip to Ayutthaya

陳能濟先生描寫古都西安之國樂曲《故都風情》雖非泰國熱帶風情,
但故都之情一樣,勉強借為本篇配樂

大城、邦.芭茵 相簿
三等車廂裡電風扇呼呼的吹,這是臺灣已經難以體驗到的開窗普通車,從華藍蓬 (Hua Lamphong) 發車後我從車頭巡了一趟,全車只有另一位白人女性也是外國人,其他應該都是泰國人了。我坐車頭,他在車尾,只見他靜靜的讀著電子書 (Kindle) ,時空交錯地令人感到詭異。這列六七十年代的三等車廂,載著二十一世紀的高科技,往四百年前前進,然而這樣的時光機,盡然只費15泰銖(新臺幣14元左右)。 從曼谷華藍蓬火車站一路往北,先經過市區裡許多通勤小站,經過曼谷觀光地圖最邊緣,離恰圖恰市集最近的邦蘇站 (Bang Sue) ,再過廊曼舊機場就算離開曼谷了。在全球化風潮席捲下,都市是旅人最佳的保護區,而鐵道旁許多搭蓋的房子,沿著鐵軌走動的小孩,不斷地提醒我正離開這個東南亞最大的首都,往擴展自己的舒適圈更進一步。我看著昭批耶流域的綠色平原,想像著要下車的目的地「大城」,城名為大,是大在何處?作為一個世界遺產的城鎮,又是個怎樣的景況呢? 大城(舊音譯:阿瑜陀耶)泰名「阿育他雅」(พระนครศรีอยุธยา Ayutthaya, Ayudhya),梵文之意為不可破滅之城,是泰國在定都曼谷前 (1767) 的首都。四百一十七年的國都,讓大城充滿了佛國遺蹟,也在1991年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2010-06-28

奔牛蹈海不復還—綠島.牛頭山 /
Green in Blue, Lu-tao (Green Island), Taitung

推薦配樂:
 陳建年 Pau-dull.Love of Earth, 大地情懷
 引自角頭音樂.2002.《大地》專輯
    


綠島地圖取自綠島鄉公所綠島資訊服務網
    (箭頭所指之處即為本文所提牛頭山)

臺灣有不少地方,在二戰後以中文重新命名,與最初的老地名多有差異。臺東外海兩座島嶼一紅(蘭嶼舊名紅頭嶼)一青(綠島未見於史籍的別名青仔嶼),相映成趣,也都在六十年前各自有了新名字。好在綠島新名也不失其神,整座島像裹上一張絨布綠油油的,過去大火燒山的火燒島形象,早已不復見。

環島公路機車不用一個小時即可繞一圈,只是中間有幾段分岔,好在分岔都有接回原路形成大圈上的小圈,只要多繞一大圈即可將環線上的分支繞完。其中,構成最大圈的分支該屬公館村繞過綠洲山莊爬上山的這條了。新來乍到的遊客如我們,不知不覺就錯過公路的主線,沿著海濱支線衝進公館村,再經過舊時的監獄圍牆,然後更錯過該轉進技能訓練所的大門,直抵牛頭山腳的燕子洞。

2010-06-09

給未來 / To the Future

從明信片片友的臉書聽到了德永英明的歌《未來》(劉若英翻唱為《後來》),而聯想到下午廣播中聽到另一首劉若英新歌《繼續-給十五歲的自己》原版,也是日文歌。找了一下是位日人與美籍義裔混血的歌手安潔拉.亞季(Angela Aki)的作品《手紙 〜拝啓 十五の君へ〜》。

兩首曲子都與時間有關,第二首更是條時光膠囊的書信之歌。YouTube上面有不少網友偏好日文原版的評論,分析了兩個版本(另外還有一個粵語版是完全不值相提並論了),說詞意在面對時間的態度不太一樣,一是暗自檢討、堅定腳步,另一個是安慰過去、展望未來。姑且不論歌詞如何,我覺得劉若英稍降半調把韶光易逝的感覺唱得淡點,比較對我胃口,兩天重複聽了近百遍後,決定來寫這篇網誌。

兩人的音樂影片拍起來,亞季維持他簡單的風格,以個人鋼琴演奏居多,相較之下劉若英的劇情較多,畫面也比較豐富,臺灣的校園風格也讓我較有共鳴。(以下取自唱片公司)

一系列的音樂串連,還讓我聯想到前天發生的新聞(剪報123)。嘉義高商開了一批十年前封起來的瓶中信。

2010-05-20

住臺灣、遊臺灣:讀《臺灣重遊》 /
Revisit the Place You Live

旅遊之樂趣,有一部分就在於閒適與愜意。臺灣島內的旅遊,這幾年常被稱作國民旅遊,便是輕鬆自在到人人都負擔得起。而也是這種自在愜意,才能讓人一趟又一趟不斷地重複拜訪一些地方。

年輕人在踏出旅遊的第一步後,什麼地方都是新鮮的第一次。直到累積了些許歲月,經歷足了,才會有「重遊」的狀況出現。舒先生的重遊,有不少便是累積十幾二十年的經驗才得的。

因此「重遊」之記,某方面也是種歲月之記吧!藉著紀錄重遊之地,也刻寫了歲月在地上、心上、身上留下來的各種改變。隨著歲月流逝,地景的改變或多或少,心裡的改變,是可有可無,而身體的改變,卻是無可避免。這三種改變的各種程度與組合,正是重遊中的樂趣。

2010-05-02

試讀眾人的囈語《食夢者的玻璃書》—
The Glass Books of the Dream Eaters

這本2006年出版的《食夢者的玻璃書》隔了四年終於有正體中文版了。難得有本深獲國外眾多媒體好評的小說,經歷這麼久的時間才有出版社引進,甚至連簡體中文版也早在兩年前就上市。此此若非皇冠出版社在新書問世前舉辦書評大賽,鮮少閱讀當代翻譯小說的我,可能也不會注意到這本書吧。

書的封底與官方網頁的介紹,有近二十家的媒體評論及名人推薦,一些關鍵詞如:流暢的羅曼史、刺激、浪漫、冒險,並非誇飾。只是出版社宣稱這是本成人版的《哈利波特》+文學版的《福爾摩斯》,並不十分精確。他沒有哈利波特的奇幻魔法,也不是福爾摩斯的偵探推理,而是像「羅生門」一樣各說各話(或說各懷鬼胎),再帶一些「紅花俠」的諜報情節。如果要講得簡單一點,那麼就是「名偵探柯南」裡柯南與灰原哀追查黑衣人組織那樣的故事了。

2010-04-13

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松園別館 Poetic Pine Garden

松園別館 相簿

遊人到了松園別館,往往先感受到松樹的高聳,再來是房舍的古樸,接著回頭一望就是海景的壯麗,往近看則是經過整治的美崙溪。軍舍的氣息,早在自然的美景中淡去。

會知道這個地方,是從太平洋詩歌節開始的。這個廳舍被花蓮縣文化局規劃為「詩博物館」,恰如其分。館舍以自然為名,正是適合歌詠自然之處。山之景可興,海之闊可觀、松之林可群,而屋之史可怨。

慶修,吉也、安也!—吉安慶修院
Peaceful Chi-an, Hualien

吉安 慶修院相簿

不記得是楊牧還是哪位花蓮的作家,曾經寫過他自花蓮父執輩習得的日文,到了臺北的學校搞得日本老師不斷發噱的故事。
老師說:看到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講話卻有有濃濃的歐吉桑味,非常古怪。原來是因為花蓮長輩的日文腔調襲自早年花蓮的九州熊本移民。而老師說戰後大家受到傳播媒體的影響,都能講很純正的東京腔,因此遇到這種外國人講話卻有很濃厚的地方腔,才會覺得大叔味很濃厚,而不斷發噱。
作者接在這個故事後面,分析了一下移民的原鄉困境,又繼續講了一些日本移民開發新天地的故事。不過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個花蓮的熊本腔。讓我一直以為移民花蓮的日本人,以離臺灣較近的九州人為主,直到這次逛了吉安慶修院。

又是一段山海交會—搭環島之星逛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Place for Trains and Ships

入選環島之星親善大使的首航試乘後,就一直思考著鐵路之旅該搭配怎樣的行程,來構成一個既豐富又有趣的主題之旅。儘管一度有著「搭火車去看海」走自然風的念頭,也確實把磯崎海岸與七星潭放進規劃,最後還是選擇了比較熟悉的人文歷史來安排。

透過臺鐵花蓮運務段的網站,我發現了這個整建已久的花蓮鐵道園區。再向來自花蓮的同學洽詢,他說好像是個二月才修復完畢開放的單位。而爬了一下批踢踢(ptt)的鐵道板與查了一下新聞,這個鐵道文化園區,還真是低調。有很多遊記與網誌甚至指的是現在花蓮站旁的老火車頭展示場。

因此我決定來好好探訪這塊曾經是車船交會的「花蓮港站」(儘管和真正的港區有點距離),藉著環島之星讓大家瞭解花東五分鐵路的窄軌歷史。

臺灣鐵道上的星星—環島之星首航試乘
Formosa Express, Travel Train of Taiwan Railway

環島方式何其多,自己也嘗試過幾種,上個(三)月才讀完走路環島的書,心中好生嚮往,想要再來一趟環島行,就接到了朋友傳來的火車環島列車首航活動。火車環島雖然和走路環島等級不同,沒這麼硬底子(tough),不過身為一個不專業的鐵道迷,車班、站等雖然不怎麼熟悉,搭火車環島,倒是一定要安排的啦!

對我而言,火車旅行跟郵輪之旅都是功成名就小有家財後的豪華旅遊,就連過去在澳洲搭乘的長途列車(Travel Train)也僅是勉強用學生票價買座位的刻苦行。臺灣鐵路局的票價低廉,加上還有出環島周遊票(現已改版為TR-Pass),其實要自行安排一趟環島火車之旅也不是不行,不過在享受的程度上,是遠不及澳洲南方鐵路的印太號(Indian-Pacific)或汗號(The Ghan)、名聞遐邇的西伯利亞鐵路東方快車,或是冰河列車等等。而如今觀光列車讓臺鐵火車不再只是交通工具,更融入進旅遊的一部分。

易遊網針對本年度重新標得的環島之星觀光列車,舉辦「環島之星親善大使」徵選,我心想著一定要中選,來完成坐火車環島的夢想!好在這個小小網誌硬是爭氣,讓我幸運入圍。得到了可以中停一站的10號首航去回票。所以就安排了一趟花蓮兩天一夜與火車一圈的旅程。簡單介紹一下環島之星的資料,再來說明這次的旅程安排:

2010-03-13

接下來,怎麼走呀? / Where Are We Going Next?

More about 說走就走!父子徒步環島51天

雖然心中不時提醒自己,把人拿來比較是種忽視個體差異的行為,但人常常會陷入比較的情節,看遊記也不例外,讀兩人共遊的遊記就有點這樣的傾向。不論是旅途中的互動,或是同段旅程的不同觀點,都很適合拿來娛樂像我這樣的獨行客。這份男人與男孩的組合,對我來說更是格外有趣。

很多人把人生喻作一段旅程,這對父子遊記或許沒有什麼大道理,但是平實的互動與大人小孩的觀點,讓我發現不同的人生態度,對照自己的旅遊經驗回味再三。

旅遊對小孩子來說,大概就是到離家遠一點的地方玩吧!所以「走路」去旅行的玩法,由天真的魯家男孩發起。沒有考慮太多,就是選擇自己想要的方式,像是去南海朝聖的窮和尚充滿決心,然後把考慮再三的富和尚(爸爸)也拖了下水。

2010-02-07

藍綠之間的祕密,多良火車站 /
Between Green and Blue, Duoliang Station

多良火車站相簿

初春的花東行,原本打算以南迴列車結束。但在知道有人要騎機車來回,就決定改搭便車繞回西部轉客運了。既然少了悠閒的鐵道風情和太平洋風光(倒也沒有真的少太多,只是高度低了點),那就決定來個「密境*」追尋,拜訪多良。

臺灣鐵路管理局南迴線多良站,雖然是個廢站,但在鐵道迷界是個名氣響噹噹的必遊景點,堪稱祕境車站中的第一名。在我們準備要離開時,還遇到一位香港來的環島單車客,說是在網路上看到介紹,特別騎上來瞧瞧。可見多良站的名氣甚至紅到香江!除此之外,還有吵鬧的重機車隊,以及攜家帶眷卻無法拋妻棄子翻進站的車迷爸爸。這天的午後密境,好不熱鬧。

我們先在太麻里看好了時刻表,估算火車經過多良的時間,就趕緊到大街上買飯盒準備在南迴線上守株待兔,等火車通過。

2010-02-05

大豐大富,擂茶好滋味—花蓮光復鄉彭記擂茶 /
Delicious Ground Tea

這幾年每每經過客家庄都會有股想喝擂茶的欲望,不過不是時間匆匆就是茶鋪不巧沒開,還有一兩次是老闆婉拒一人喝茶,說是一人開缽太麻煩。沒想到居然在以原住民文化和糖廠觀光為名的花蓮光復鄉喝到了。喝碗茶的滿足,讓我決定為這間茶鋪、這個村莊寫篇紀錄。

一直誤以為之前拜訪過的大豐蝴蝶園是阿泰想去的富源蝴蝶谷,我帶著阿泰從大富國小後門的小路繞進大富村,沒有先經過村子中心而先到了火車站。

火車站現在是個空殼子,一天只有五班火車,所以被村民拿來展示一些社區營造的海報看板。看了一下展示、逛了一下空車站,順帶等到一班火車經過後,我們決定不去找蝴蝶*,改往大富村裡逛逛。我們把車子停在火車站前,假裝自己是搭著火車造訪的遊客,信步而行。

經過幾間雜貨店後,有間懷舊風的餐廳「蔗工的厝」。剛在門口張望了一下,老闆就過來聊天了。三、四點不是吃飯時間,沒有什麼消費的壓力,聊起天來還算輕鬆。我問老闆這裡主要吃些什麼,他說是簡單的客家小炒和茶點,原來這兒是個客家庄村呀。看了看門口的週邊觀光地圖,再往前幾十公尺有家彭記擂茶。

「我們去喝擂茶下午茶吧!」我這樣跟阿泰提議。

2010-01-18

曼谷新舊都—寫在遊歷後 / Budget Travel in Thailand

在人類快要溢出地球,資訊又近乎超載的時代,還有哪裡是沒出現在地理學家的書上,需要探險家去探索的「密境」呢?當個認真的旅行家「再發現」,大概是唯一可以做的吧。除了拓展自己的視野,寫篇計畫與結算,給自己一個交待,幫旅途做個句點,也給對泰國有興趣的網友參考參考。

泰國古稱暹羅,而這古又有多古,其實歷史課並沒教多少。我對泰國的概念,僅停留在暹羅灣、昭批耶河與熱帶季風氣候的地理課知識,最新最新的印象,也只有電影《愛在暹羅》中一些抽離文化的都市片段。然而,這個從來沒有被殖民或被瓜分的中南半島國家,確實值得位在東亞交界的臺灣人來多瞭解,在臺灣文化日趨多元時,更該好好瞭解這些已經到我們身邊打拼的人們,造訪他們的土地,認識他們的文化。

小時候跟家裡參加過旅行團遊泰國,可以說是毫無動機純粹跟著走的旅遊,回想起來除了一些表演活動,居然是一片空白。這次的旅遊動機說是去瞭解文化也不盡然,起因是低成本航空亞洲航空 (Air Asia) 2009年夏天開通台北 - 曼谷新航線的促銷活動,因此有了便宜的機票,我才排了這個半年後文化散步之旅,以最省錢的四處看看名勝古蹟來認識泰國。

2010-01-05

北高雙城記—記兩幢洋樓 /
Two Mansions in Taipei and Kaohsiung

遊記一定是玩回來才寫得,只是玩回來多久,就很難說了。有時候單一個景點,「遊」的成份變少,「記」的比例反而變多。

高雄遊蹤寫了幾篇,期間其實也還是有回臺北過日子,但積欠的這段時間,也沒寫下什麼北高雙城記。原本這篇要用來紀錄離開臺北後,對臺北的再發現,拖到現在,再配上另一橦高雄的洋樓,寫最後一篇北高雙城記吧。

撫臺街洋樓(Futai Street Mansion),這個去年春天重生的房子,就拿來當作我重回臺北生活的初篇紀錄吧!另一棟洋樓,選的是打狗英國領事官邸(Dagou British Consulate Residence),就像領事已走人去樓空,當作我離開高雄的告別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