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3

流行樂百花朵朵開—北市國流行音樂祭首部曲 /
Pops at the TCO - Episode I

「群星在天空閃耀,百花在地上開放……」

這句《群星頌》的開頭,想必只要唱出來,很多長輩都能跟著哼幾句。我曾在電視上的老歌節目聽過幾次,沒想到可以聽現場。回家想了很久,天上閃耀的群星大概以對地上盛開的百花為最佳,又或許百花其實是在地上歌唱的人們,因此當百花盛開時,人們便能透過歌曲找到知音。
搭著今年民國百年熱,各界人士紛紛從歷史中翻揀些可以發揮的題材,而音樂界無非就是舊歌重唱,舊曲重奏。雖說國樂早先也是從民間音樂開始發展,不過漸漸精緻化,和大眾娛樂有點距離,人們反倒聽較多流行樂。因此要演繹民國音樂變化,選擇流行過的曲目,輕鬆不少也比較容易有共鳴。

2011-08-31

百家爭鳴的大師精神 /
Listen to Great Masters with TCO

音樂會有時欣賞的不是音樂本身,而是種大師風采,帶回家的,不是聆賞的歡愉,而是令人低回的話語。前兩天聽完詹永明與趙寒陽先生的獨奏,緊接著又到中山堂聽這場百家爭鳴音樂會,如果前兩天的音樂會已經是大師風采,那麼這場音樂會更有種大師精神。

音樂會雖名為百家爭鳴,但整場的重頭戲就是李真貴與陸春齡(事實上真要聽完百家之聲也會累死樂友吧)。兩位先生今年分別高齡七十歲與九十歲,不知是否因習樂之故,一位用打擊樂活絡肢體,另一位吹笛子練氣,上臺時都是精神奕奕,春風滿面。

李真貴的演出,我以前有聽過溜子鈸,陸春齡我則是從未聽過。我已經算常聽音樂會了,而且是非國樂大師不聽,但不知何故,就是與笛子較無緣(連詹永明都是前日首聽)。有印象的大陸笛子名家獨奏,似乎只有在藝術公司舉辦的大堆頭國樂名家薈萃中,聽過的俞遜發與王鐵鎚,當時沒有寫樂記的習慣,現在只依稀記得當時為每位演奏家拍紅了手,如此而已。

2011-08-28

千錘百鍊十年工—北市國2011年樂季 / Tempered Gems

音樂會取名是個很有趣的工作,既要能提綱挈領,又要創意十足,吸引觀眾,有時製作人本來就用一主題串場,有時只要推出主打即可(曲目或演奏家),還有某些樂團喜歡玩串串樂,把每首曲名串起來。

臺北市立國樂團暑假後的新樂季第零場,取名《千錘百鍊》,雖說不上有創意,但應該是取音樂家臺下十年工的精神吧。曲目倒還沒如此千錘百鍊到經典。 演出的音樂家,從二十多歲到六十多歲都有,雖說不上當今樂壇第一把交椅,但都有顯赫的來歷,年輕如琵琶演奏員江洋已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員,笛子大師詹永明和臺灣樂壇也互動多年,海內外不知多少人用他的教本。學藝至今,其實都可以在臺上幾十分鐘了,所以說他們千錘百鍊,一點也不為過。中山堂光復廳這個場地,對他們來說應該也都是小場面吧。

2011-05-25

國樂情人夢預告篇 /
Preview of Flying high with your love with TCO

週末音樂會是本年度傳統藝術季的落幕場,但幕落時,正是開始等待另一次的幕起。這場音樂會的主題情定北市國,正在預告年底的國樂情人夢音樂會。(雖然之間還會有許多場音樂會)

大型樂團用來配樂,在交響樂團多有先例,如好萊塢的各電影樂團,或是以演奏配樂聞名的辛辛那堤大眾管弦樂團。在國樂也有上海電影民族樂團(已改組為上海東方廣播民族樂團)。這場北市國利用經典名曲來為影片配樂,實在是一大突破演出。更特別的是,影片的演出者還都是樂團的成員呢。

2011-05-13

傳統藝術季:昨日乎?明日乎? /
Tradition in Tomorrow


現代國樂發展至今還不到一百年,已經成熟到要邁出下一步了嗎?看了這場音樂會的標題(明日國樂,由此起),讓我想了一下什麼是今日國樂,而「明日」國樂又會是什麼樣子呢。這種文化發展似乎不在「未來學」的研究範圍,我也不是從業人員,無法領著國樂前往什麼地方,只能當位樂迷,自音樂廳回家後寫點文章,為未來留下現代的明日想像。

然而聽完這場音樂會,才發現所謂的「明日」既不是四月份傳統藝術季開鑼場「盤之古」的那種融合風貌,也非在選曲上,演奏艱澀難懂的「現代」音樂,而是指下一世代的年輕音樂家。臺北市立國樂團在前年度過三十週年,經過一個世代的經營,於去年底又成立了「學院國樂團」這個全新的附屬團。想必北市國出了極大的力,才將這個不到半年歷史的國樂團,推上國家音樂廳初試啼聲。只是宣傳上寫著「北市國與市國學院國樂團聯手打造」,看來是個老手帶新手的演出,最後卻只有指揮與一位獨奏家是市國的老師,令人好生失望。

演出曲目中我最期待的是下半場世界首演的《雙檔—說書人》。節目單裡解釋這首是用來描寫吳地「評彈演員」的曲目。講到評彈,我馬上回想起十多年前蘇州市評彈團首次來臺的美好體驗,蘇州評彈可是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呢。評彈分為「評話」與「彈詞」。評話就是沒有伴奏的說故事,彈詞則是用樂器伴奏的唱曲兒。而這首協奏曲,用了彈詞主要伴奏樂器琵琶與三弦(不過江南彈詞主要是用小三弦),想來會引用、改編不少彈詞的傳統曲牌吧。我還記得彈詞中有什麼「蔣調」、「李調」、「麗調」等,以名演員命名的曲調,清麗婉轉各有特色。

2011-04-30

辦網聚 / Holding Third Postcrossing Taiwan Meetup

有些高人氣網誌,會舉辦網友見面會。本小網誌並沒有這樣的號召力。不過很幸運因為嗜好的關係,23日辦了一場中型網聚。這篇就來記一下網聚辦理始末及方法。

兩年前,Postcrossing的臺灣社群辦了一次聚會,當時是由寄收數量第一名的荷蘭人片友主揪,大家簡單的在臺北火車站吃頓飯,然後聊了一個下午。當時我只是敲敲邊鼓的參與者,但已經興致高昂的快速寫篇記錄,成功地把我們的聚會推上Postcrossing 官方部落格。去年,有人在噗浪上糾集聚會,當時有感於Postcrossing的社群功能太弱,聚會前快速於臉書成立了一個「臺灣Postcrosser明信片交換玩家」社團。這一年來,陸陸續續有四百多位會員加入,還辦了幾次明信片交換活動。是時候再來一次實體的社群聚會了。

辦理網聚的步驟如下:1.預擬行程;2.意向調查(時間、可接受費用);3.聯繫各點;4.修正行程及確認;5.訂製紀念品;6.接受報名、收取費用;7.接洽交通、餐飲;8.準備活動用品;9.最後就是和大家見面了。

2011-04-03

傳統藝術季開鑼音樂會:盤之古 /
In the Begining

臺北市立國樂團辦理傳統藝術季已經有長達數十年的歷史。每年都有許多不同的主題,從過去聚集臺灣各國樂團輪番上陣,邀請中國大陸各地民樂團、香港中樂團、新加坡華樂團來台匯演,與傳統劇種文武場結合,到最近幾年和亞洲各國民族音樂融合,雖說傳統,卻又都是推陳出新。

今年的開幕音樂會,更是「傳統」藝術季的創舉。音樂會名稱盤之古,副題南管編鐘舞樂。春節前我才導覽完一場先秦上古的楚國文物展,裡面正好有編鐘文物,解說時屢屢提到曾侯乙編鐘,雖說以前就曾在國父紀念館聽過編鐘古樂隊演出,但是與南管結合,還是第一次見到,當然是要抽空欣賞。更何況北市國蒐藏的曾侯乙編鐘,長期作為中山堂的背景,卻遠比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還要少使用,當然要把握機會聽一下演出。而這套節目如果都要搭配編鐘才演得出來,那未來演出的機會絕對也是很少,畢竟要搬運這五噸多重的樂器,不是件容易的事。

2011-02-14

國之大事盡付笑談中—記劍舞楚天文物展導覽 /
Bronze and Lacquerware

國立臺灣博物館劍舞楚天特展相簿
臺北市區中心,有間創建於1908年的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過去長時間因編制之故而沈寂,直到精省改隸、地震災後整建再開放,又歷幾任館長慘澹經營,現在正在建構一個精彩的首都文化區。

不過這篇並不是要講博物館如何精彩,而是記錄一下我的第一次博物館導覽志工體驗。我想踏入博物館圈已有一段時間了,不過每次博物館招募志工時,我都有雜事纏身,最後都退卻而沒報名。這次臺灣博物館突破自身的主題(臺博是個典型的自然史博物館,傳統四大主題分別為:民族人類、動物、植物、地學。),與湖北省博物館合辦這場 劍舞楚天 楚文化特展,另外招募短期特展志工,終於讓我有機會了。

擔任志工前自然有些學科訓練,還有策展人在佈展期間的導覽,讓我近距離、毫無阻隔地欣賞文物。現在展覽已經結束了,讓我來重新回味一下這場看(講)了許多遍的展覽。